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2006年,未來主義派建築師卡布里奇參加捷克首度舉辦的國際競圖大賽,從自然中汲取靈感,為即將興建的國家圖書館設計了極為前衛的造型,並於2007 年成功奪得首獎。未料此一原訂座落於雷特納平原的建案引發劇烈爭議,究竟最終這座類八爪章魚的全新建築能否動工?本片記錄下卡布里奇毫不妥協的意志,同時綴以其成長背景及溫暖的家庭生活。
他們讓非洲的心臟,響起「快樂頌」的樂聲。金夏沙,內戰的陰影已遠,但家園仍舊混亂殘破,一支由各方業餘者所組成的素人交響樂團,力圖在各自複雜的背景以及艱辛的大環境中,維持對音樂的熱情,讓撫慰心靈的聲音在這裡開始擴散開來。影片以獨特的手法描繪了非洲剛果的風貌,詮釋音樂的力量以及對人們的重要性,直達藝術核心!
蒙古最知名的電影導演吉基德在政治檢查最嚴厲的年代裡從事創作,因而被迫做出許多妥協。吉基德的兒子賓德享有父親無法企及的創作自由,但也面對新的挑戰—他要在市場導向的社會裡求生存,就只能拍攝超低成本的商業電影,祈求他的創意不要被迫打太大的折扣。本片以一對父子兩個世代的電影導演為例,讓我們看到社會的變革對創作者造成的衝擊。
三位韓國的都會女子,分別選擇了離開城市,到鄉下生活,一位嚮往農耕生活,一位投身農民運動,第三位則是跟隨男友下鄉。導演長時間跟隨她們的腳步,拍攝農運議題的影片;又花了一整年的時間,記錄她們的鄉村生活,見證了她們的外貌與價值觀上的改變,讓我們看到三個帶有理想主義性格的青春都會女性,一步步轉化成務實、幹練的大地之女。
海達是個計程車司機,他一直夢想著到印度去親眼看看泰姬瑪哈陵,但有個難辦的問題—他是巴基斯坦人!導演以泰姬瑪哈陵做為一個象徵,讓觀眾看到巴基斯坦人民就和印度人乃至全世界大部分的人民一樣,都有自己的夢想,無奈這兩國的關係就像泰姬瑪哈陵一樣,對永遠拿不到印度簽證的巴基斯坦人而言,是個只可想望、遙不可及的夢想。
在佛教立國的泰國,仍居住著不到一成人口的穆斯林教徒,儘管穆斯林教義不鼓勵唱歌跳舞,但當地卻有一個成立相當久的流行樂團,名為「穆斯林寶貝」,三十年來在泰國各地的穆斯林社群做過無數表演。導演跟隨他們的演出之旅,走遍曼谷以及泰國各地大大小小的穆斯林社區,引領我們認識佛教泰國之中的穆斯林世界。
瓜須蓋是伊朗南方的一個遊牧民族,他們有自己獨特的語言、文化和藝術傳統,但在快速的現代化與都市化的壓力下,這個獨特族群的文化正快速地消失中。本片主角阿敏來自瓜須蓋,是一位才華洋溢的小提琴家,他有志將家鄉的民族音樂引入西方樂壇,證明音樂無國界。傳統文化的傳承,就有賴阿敏這樣珍惜文化的年輕藝術家了。
在日本,什麼可以讓龐克搖滾歌手、政治系學生、漫畫家、市政廳長官和邊緣人一起在部落格上熱烈發言討論?答案是作家太宰治。2009年是太宰治誕生100週年,可想見這位作品風格以頹廢浪蕩見長的日本作家,在新世紀之初必會再次受到日本社會的重視。本片透過並列太宰治作品頌讀與書迷的影像互動,傳達出至今仍糾纏日本社會的太宰治生命的陰影。
1975年至1990年間,一場15年的內戰,奪去將近25萬條人命、造成一百萬(黎巴嫩全國人口的四分之一)平民傷亡,在維基百科黎巴嫩內戰條目下,竟標示戰爭原因不詳!就像歷史上無數的浩劫,戰爭的受害者永遠不知道讓他們失去最心愛的人的原因到底為何,於是藝術家開始以戰爭期間爆裂的手榴彈進行創作,試圖記憶、轉化或詰問這段難以磨滅的恐怖記憶。
Nats指的是在印度從事街頭雜耍表演的人,他們配合節奏,在街頭翻跟斗、跳舞逗樂圍觀民眾,再一一討賞。可是這些「表演藝術工作者」在當地只是「賤民」,他們衣衫襤褸、住在衛生條件極差的貧民區,吃別人剩下的食物。最令人驚訝的是,他們都是不滿10歲的孩子!本片透過長時間的記錄,看到孕育小卓別林珍貴表演生命的殘酷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