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個極度厭世的時候,做作品、寫文章、拍影片,對我而言是最好的發洩。」—— 專訪《蜻蜓飛過的歲月》導演洪多藝

2024 / 08 / 13

《蜻蜓飛過的歲月》是洪多藝導演的第一部紀錄長片,拍攝自己和幾位高中好友,深刻描繪了一群青少年從高三到出社會,十幾年來的酸澀成長史。過程中也帶出很多當代青少年的困境和思考,面對自己、家人及未來,在充滿不確定的道路上,我們都像蜻蜓一樣,跌跌撞撞的飛出自己的軌跡。 訪談過程中,導演展現出對青少年的好奇,常常詢問我們的看法,讓我們更加深入了解導演與影片的製作,也發現了很多作品之外有趣的事。

「我們應該記住歷史」 ——專訪《沒有她們的星球》導演法拉娜茲.沙里菲

2024 / 08 / 13

《沒有她們的星球》映後座談結束,我們與導演來到休息室,聽到採訪時間只有三十分鐘,導演笑著打趣地說道:「天哪!不可能吧!」過程中導演認真回覆每個問題,把談話拉昇到更高的層次,讓我們彷彿回到創作當下,看著膠卷跑過一幕幕影像,糾結於哪段才能呈現人與歷史的連結。 作家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曾經說過「沒有歷史,只有傳記」(There is properly no...

請給我一群島吧!重探24年前的12座流離島影

2024 / 04 / 29

在2024年重看「流離島影」,是一件再「著時」不過的事情。 著時,在閩南語常指水果到了當令季節,是最成熟適合入口的滋味。「流離島影」這個在2000年問世、至今看來仍先鋒意味十足的大型影像實驗計畫,如今與現下的「台灣群島」身影重合,讓一切都鮮明、立體並複雜了起來。   紀錄片的本事上,這樣寫著: 1999年夏,「螢火蟲映像體」邀集了12位導演,分頭出海到台灣周屬12個離島上,...

重探・流離島影

2024 / 04 / 29

「流離島影」拍攝計畫,緣起於總策劃周美玲導演想拍攝台灣各離島的想法。她與一群志同道合的創作者——有的原本就是公司夥伴,有的則是不同拍攝中共事過的同儕,在某次聚會酒酣耳熱之際,你一言我一句地,帶著一點衝勁決定將想法付諸行動。大夥更在接下來的多次具體來回討論中,逐漸凝聚共識,最後邀集12位導演彼此協助,完成這項繼往開來、意義重大的拍攝計畫。這12位導演日後於影像創作領域、學術研究、影像培力中,...

本土紀錄片文化燃燈者——張照堂

2024 / 04 / 29

依稀記得:從知道至敬仰張照堂老師,大約是1970年代初的事。先是在牯嶺街舊書店,尋到前幾期(1967年)的《劇場》雜誌,看到黃華成及張照堂實驗性攝影及短片訊息。後來多方發現他充滿蒼涼感的照片,其觀念藝術的前驅性,及那些完全反沙龍攝影的風格,印象越顯深刻。   冷戰下的孤獨年代攝影 不少傑出文化人及評論學者(像林懷民、郭力昕等)一致認為張照堂的攝影,反映著六〇年代青年,...

以時間積累,綻放多元、成熟而老練的面貌──第14屆TIDF台灣競賽觀察

2024 / 04 / 28

本屆台灣競賽的參賽作品,整體在內容及形式風格上呈現多元的趨向,持續呼應當代紀錄片不斷拓寬的定義和疆界,而最終脫穎而出的15部作品則在這個多元基底之上,展現出成熟而老練的面貌。 會說「成熟而老練」,「時間」是其中的關鍵詞──無論是生理的時間或物理的時間。生理的時間,指的是年紀和創作資歷;本屆入圍的作者多數在40歲以上(只有一部作品的作者年紀在此之下),且幾乎都具備了豐富的創作資歷。...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