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片子不難(吧)(下)

作者
張憶潔、趙元、何俊穆
活動時間:111年4月9日(六)14:00
主持人:陳怡君、鍾佩樺
與談人:林木材、陳婉伶、孫松榮、郭敏容
文字紀錄:張憶潔、趙元、何俊穆

選片子不難(吧)(上)

焦點專題|必須虛構:後國族菲律賓紀錄片的多樣真實

今年的焦點專題就是菲律賓!這真的是一個很大的節目,剛剛有講到說紀錄片影展有188部片,這個單元就有46部,到底是怎麼回事?
 
一開始只是一個概念,沒想得很清楚。但菲律賓電影一直在我心裡很久了,我對菲律賓1980、1990年代的電影比較熟悉,比如塔西米克(Kidlat Tahimik)、羅克斯李(Roxlee)、拉夫.迪亞茲(Lav Diaz),我非常好奇他們之間存在的社群關係,某某人是某某人的攝影或製片。這個社群電影的傳統從1980年代一直到現在都非常強,我過往看到的少少的菲律賓紀錄片都讓我眼睛一亮,非常shock,原來紀錄片可以是這樣,加了一些虛構的元素原來可以變得那麼狂野、有創意!
 
第二個原因是,以國家來說,菲律賓首都馬尼拉是離台灣最近的首都,我們跟菲律賓地理距離很近,但文化距離卻非常遠,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就我的理解,菲律賓在1980年代也有獨裁者,後來被人民推翻,跟台灣的民主、歷史發展很接近,我就在想如果可以藉由這個單元讓觀眾一起來看看鄰近的國家,看看他們具有創意性的電影,是蠻棒的事情,雖然有可能是票房毒藥。
 
可是就像你剛剛說的,我們對於菲律賓的影像或文化上的瞭解有限,你要怎麼去策畫?
 
所以我就透過方法,我認識一個菲律賓的當代藝術策展人Merv ESPINA,他跟朋友成立一個工作室,專門尋找菲律賓失落的電影,還真的被他們找到很多,有些大師的作品都是經過他們偵探般的搜索下找到的膠卷,拿去數位化再來播映。TIDF過去做過類似的工作,比如追尋60年代的作品,所以我們就聊了很多,到底這些作品是怎麼樣受到西方勢力的影響,像歌德學院早期就在東南亞佈局,台灣是美國新聞處的影響。後來就決定找Merv來當這個單元的協同策展人,我們想談的很多、野心很大,他也盡量符合我們的需求,結果這單元就無限擴張⋯⋯
 
那我們先看一下單元預告,看看這個爆量的結果呈現怎樣的風貌。看完再請木材介紹一下。
 

預告看起來包山包海,但46部片也不是漫無目的的超展開,有做一些子題的分配,請木材說明一下。
 
我想講一下這個單元的主要概念,因為最後的題目是「必須虛構:後國族菲律賓紀錄片的多樣真實」。對紀錄片來說,虛構好像是很存疑或很奇怪的事情,所以「必須虛構」有一點違反了紀錄片的規則;第二個是「後國族」,後國族就是反國族、反單一國家的概念,因為菲律賓包含了非常非常多的島嶼和族群,一般我們去認識它是以馬尼拉為中心的,但這個單元的企圖是讓我們去看其他地方、其他故事,但這些故事可能很悲慘,不太允許你用直接記錄的方式,所以虛構就成為了一種手法、一種形式。對Merv來說,他也不覺得記錄片是真實的,而是經由虛構去建構出來的。
 
Merv在選片的時候從1980年代選到現在,選了11個子題。比如我們會線上放映的「影像行動」,跟台灣的綠色小組類似,以影像回應政治作為具體的實踐,或「精神與社會」去討論信仰等等。透過子題去看,策展邏輯就滿清楚的,觀眾可以透過這些子題去理解更多。
 
因為這個單元龐大複雜,我們是看了200多部片之後選了46部片,但要如何處理那麼多片子的資訊呢?我們就找了一個救火隊來協助,單元裡有一些工作是麻煩敏容一起來完成的,敏容也看了這個單元所有的影片,藉今天這個機會,請敏容跟我們分享一下自己的推薦或是觀察。
 
當初我自己對菲律賓比較了解的是近代的影片,所以看的時候覺得滿迷人的是,往上去找脈絡是什麼樣子。台灣目前對菲律賓的印象有點單一,比如民粹的總統,一下子就跳到移工,除此之外好像就沒了。我在看的過程中,跟木材講的有點像,一方面是驚喜,同時間又有一種羞愧,我們跟菲律賓真的非常類似,從殖民歷史、冷戰到八零年代,台灣跟菲律賓的歷史非常類似。我看片習慣是不讀劇情、直接看片,常常雖然不知道背景卻可以連結到台灣電影、文學裡,甚至是成長過程中聽父母長輩說的故事。其實我們跟菲律賓在殖民獨裁、美援上的背景非常接近。
 
走過戒嚴時期,結束政治強人統治之後,迎來解嚴時代的政治轉變,開始關注原住民的土地運動、對於自然生態的侵害、關於貧窮這些主題跟台灣的脈絡也很接近,但我們對菲律賓的認識和認識是那麼單一,所以我們可以從這個角度開始。推薦大家先看的是《為什麼彩虹的中間是黃色》,這是史詩級的影片,出品是1994年,但拍攝是從1981年到1991年,導演Kidlat Tahimik跟他的孩子進行有點像是家庭日記、像是對話去談目前菲律賓發生什麼事情、世界發生什麼事,以及在這個家裡我相信的是什麼?你在成長過程中碰到的事情又代表什麼意義?我是作為原住民的一份子,我們的身分又是什麼意義?過程本身非常迷人,講到很多重點,又給了歷史背景,看的時候覺得台灣和菲律賓的歷史關係很相近。
 
木材談到這個單元有11個子題,但滿多題目是跨越單元的。像是性政治、性經濟的部分是我比較有興趣的,這個子題裡的第一部作品《奧利佛》,在談一個父母都離開了因此必須養家的男子,奧利佛是他的花名。他要養三四個兄弟姊妹和臥床的祖母,工作是扮裝的演出,也有一些性經濟的暗示。我覺得裡頭一直沒現身的是「誰在看他?」,雖然這個東西沒有被拍進去,但在場感是滿強的。
 
跟著這個子題的另一部影片是《美國佬與他的後宮》,雖然是通俗紀錄片的拍法,但滿驚人的,這位美國佬在越戰時被調派到菲律賓蘇比克灣海軍基地,退役之後到了其他島嶼去娶妻、買地,開始了收容、邀請蠻多未成年女孩去開趴。到2001年被抓為止,將近30年來有許多留宿的女人、女孩受到他的性侵害。但故事沒那麼簡單,這些女性因為家庭的貧窮和受教權的被剝奪,以及自己某種心理上的缺乏,反而將這個越戰退役軍人、這個侵犯者當成父親的角色,在他坐牢的期間還是不斷進去裡面服務他。
 
其他的部分,我覺得影展手冊86頁「殖民敘事」的影片我覺得都滿值得看的,因為殖民是菲律賓電影人一直想去探討的,貧窮、原民相關議題都跟殖民脫不了關係。
 
這子題的三部影片分別是《論反時序資訊傳輸》、《邦塔頌歌》、《摘取一朵花》。
 
有幾個導演的影片會在不同的子題出現,追索導演的影片也是一個觀看的方法。比如Raya Martin就非常驚人,他在三十歲前不知道拍了多少電影,各大影展都有他的回顧展。看Raya Martin的影片,不只在追索他怎樣去看待電影這個媒材,或怎樣去反思電影美學,也同時思考菲律賓歷史,所以可以抓著有Raya Martin的單元,去看他如何思考。
 
Shireen SENO的影片也是滿精彩可以去看,還有Miko REVEREZA,分別有《藥啦!》跟《那些年崩解的記憶93—96》,他的影片在上屆TIDF有放映過,還得獎,滿值得觀看,因為「流亡」在菲律賓電影裡,跟「找尋認同」是相生的主題,相信還有很多電影我沒有談到的。Roxlee的動畫作品也滿能夠讓大家理解80年代冷戰時期的思考方式,跟台灣也有很大的相似性。
 
我想再補充一下,《祈願真理之歌》滿好看的,在手冊94頁。我看的時候一直不斷Google菲律賓的歷史,馬尼拉之外,菲律賓真的還有很多各式各樣的故事,從南到北、從西到東。這個單元包含了許多菲律賓的地理以及各個地方不同的歷史。
 
這個單元真的非常豐富,完全可以理解敏容為什麼欲罷不能! Roxlee是林木材的偶像,你要不要多說一點?因為我們一開始跟Merv討論的時候,就已經指名一定要有Roxlee。
 
Roxlee在1980年代本來是學建築的,後來覺得一直畫直線很無聊,想畫一些奇奇怪怪的線,所以就當漫畫家,後來變成電影導演,他的影片非常簡單,但又充滿幽默。這個單元裡面至少有10部片是他的,等於是一個小型回顧展。此外,這個單元裡面有很多是我電影上尊敬的英雄,譬如Roxlee、Kidlat Tahimik、Raya Martin還有John Torres 等等,他們在很有限的資源下發展出無限創意的作品。我們跟Merv討論的時候,這個單元是以Roxlee為核心去往外擴散的,所以可以先從這裡下手。
 
這單元裡面有一部片我看完怎麼忘都忘不掉,叫做《白色的孩子》,片子在講一位白化症患者,他深信自己的白跟美國人的白是一樣的,就在菲律賓一直尋找自己是什麼人、這個美國的印記在哪裡。重點是這位導演在28歲就拍了這部片,那些影像、敘事感就好像在一個夢境裡面去尋找你自己,看完會印象非常深刻,大家可以支持一下這部片,去戲院體驗一下。
 
真是非常精彩的片,而且這個導演Gym LUMBERA跟Roxlee長年合作,在這個單元之中,可以看見Roxlee作為菲律賓獨立電影教父級的位置,最重要的是Roxlee的片是在C-LAB免費放映、自由入場。
 
跟他的片子一樣,以一個很Chill的方式進行。
 
在5月7日的放映之後還有連線映後座談,真的千千萬萬不要錯過!
 
聽敏容跟木材講,就知道這個單元我們是不會善罷干休的,有非常多活動可以參加,除了剛剛木材說像菲律賓綠色小組的三部影片,從4月30日到5月22日可以在線上看到,還有兩場線上論壇分別在5月8日和5月11日。另外因為這46部片手冊和特刊上無法詳細完整的介紹,所以我們還做了一本別冊,到底這個單元是有多累???
 
真的是耗盡我們所有心神,希望大家千萬不要錯過!
 
我補充一下,因為沒有太多人做過菲律賓的回顧展,我們重新爬梳資料的過程中發現很多檯面上的資料都不一定是正確的,所以一直找一直找,想找到好的拷貝帶給台灣觀眾,這可能是有史以來最辛苦的單元。
 
大家不要錯過這個磅礡的小單元。
 
我們很像修了一堂菲律賓電影課,到現在還沒辦法畢業,大家不要錯過我們研究的結果。
 
好,接下來我們要去其他樓層囉~
 
沒想到是個兩層樓的建築。
xuan_pian_zi_bu_nan_ba_5.png

敬!華語獨立紀錄片

進入我們的「敬!華語獨立紀錄片」單元。請木材幫我們介紹一下這個單元的影片。
 
第一個我想呼籲大家要珍惜還能在台灣放映的中國影片,因為中國審查和言論自由的環境愈來愈差,紀錄片的創作能量其實是往下掉的。今年有一部世界首映的作品是李維的《塵默呼吸》,影片跟拍塵肺病的工人,因為無法工作就回到家裡,但他有三個小孩要照顧,在一個偏遠的地方的生活,影片跟拍非常久,我覺得是很動人的作品。
 
另外有一位蠻知名的中國獨立電影人叫朱日坤,他有一部作品是拍中國的網紅吳昊昊,吳昊昊拍了很多跟性有關、批判別人的作品,是一個怪咖,朱日坤跟著他和他的女友拍了很久,他們一直想要成名,但慾望跟現實一直無法達到平衡。影片名稱叫《海妖》,英文片名叫《No Desire to Hide》,慾望無法隱藏,可以看到中國年輕人的精神樣貌。
 
另外我想推薦兩部片堪稱是重頭戲,來自香港的作品。去年我們做了一個跟香港致敬的小單元,包括《理大圍城》、《佔領立法院》這些作品。今年我們選了兩部片,一部片是剛大家都有提到的《憂鬱之島》,重要性就不贅述, 我看了兩三次,在初剪的時候就看過了,覺得非常非常動人。它涵括了香港從1960年代到近代,各種社會事件造成他們對於身份認同、國家認同的轉變,一直談到現在香港人如何成為一個共同體。
 
另外一部片叫《野草不盡》,這個導演非常年輕,本來移民美國,因為反送中運動的召喚又回到香港。反送中運動後結束,很多香港人決定要移民,她就跟著其中幾位選擇移民的被攝者到了英國,其中有的人是單身,有的人是剛結婚生子,她就記錄了他們到異地過生活的狀態。這部影片非常非常新,2022年剛完成,會在TIDF世界首映。
 
今年「敬!華語獨立紀錄片」單元總共有八部片,我們有個華語紀錄片獎,今年換了一個名字,是因為我們覺得華人和華語好像很難作為一個身分的代表,這個定義一直隨著社會和世界的變化而轉變,所以我們今年把這個獎項改成「再見真實獎」,大家可以期待最後獎項的得主。
 
感謝木材非常簡單扼要的說明!
 
接下來到醒來也好睡著也罷的單元~
 
喂~這是今年一個很重要精彩的單元欸!

比紀錄片還陌生:潛未來

這個單元直接反映了我們這幾年的生活狀態。 因為疫情影響讓我們生活產生很多變化,台灣可能相對歐美等疫情嚴重的國家還算好,但其實世界已經轉變,包括對科技的運用、人和人的關係等等。所以今年有了這個小單元,「比紀錄片還陌生」過去都是以短片和實驗性比較強的影片為主,今年也是以此為軸線,有一些在疫情期間拍攝的作品,有些去探討科技如何影響人類和未來。
 
木材有沒有特別想推薦的影片呢?
 
蜃樓記》在講台灣90年代在淡水三芝那邊蓋了很多飛碟屋,後來都變成廢棄的房子。這個導演就用了一種奇想的方式,說這個飛碟屋跟螃蟹也有關係等等,藉著人們想建立一個烏托邦的願景,透過他個人的想像還有螃蟹的自白,完成一部從台灣出發的未來主義短片,我覺得很有意思。
 
還有一部片非常符合今天選片指南的形式,也是敏容的愛片,叫《尋找烏托邦》 ,在手冊102頁。談一群年輕的酷兒、LGBTQ社群在尋找自己的容身之處,他們一群人在「麥塊」(Minecraft)中蓋出自己的空間,尋找烏托邦。片子也回應了美國過去的黑人運動、平權運動等等,都是在想像一個美好的世界,這部片非常適合青少年看。
 
同樣每次講到陌生單元,就會請到陌生大師。看不懂的就要Cue我們的孫老師,對這單元有什麼想法?
 
(笑)看的時候我也是很陌生。補充一下木材講的,這次的13部片有三個特色,第一個是很多作品在處理疫情,意思就是他們大概只能在家裡的範圍拍家庭的狀況,或透過窗口去拍外面,限制性的視野就代表了疫情的狀態。裡面就會出現比較私密的話語──住在一起久了難免有牢騷嘛,就把那種日常、家常的東西展現出來。
 
第二個特質是非常安靜的風景會一直出現,譬如說《earthearthearth》是拍美洲安地斯山脈,其實這部片從哪裡開始看都沒差,影像變化蠻特別,沒有任何敘事可言,不停在處理風景的變化,幾乎是抽象的畫作投影在畫面上。大家可以把它當成去看TIDF休息的片刻。
 
第三個特質是有種數位的思考,像其中兩部片《汽車操控手冊》和《是日方舟》。《是日方舟》在談數位建模和某種虛擬空間的形成,就像我們現在的狀態,我們的分身如何稱之為一個物件、動物或是人的本體,在數位時代已經不太可靠了。所以導演會用紀錄的方式來拍一隻壁虎或蜥蜴,再建模,我們在觀看時很難分辨到底哪個是最真實的,視覺上很難把握準確性,所以對所謂的真實提出質問,是非常非常聰明的作品,重點是作品很短,但非常精準處理到概念的問題。
 
另外一個作品是《汽車操控手冊》,這幾年像特斯拉訴求不用駕駛就可開車,不過在美國發生了不少車禍,於是導演就用這種非常多車子裡拍到的車禍影像,去思考科技跟人性的問題,科技是否可取代所有東西?包括人的操控、法律跟科技的界線在哪裡?是一部非常有趣的作品。
 
這個單元也是看起來有點霧裡看花,但每部片都會帶來非常當代的感受。
xuan_pian_zi_bu_nan_ba_6.png

台灣切片|真實的呢喃:1990s以降的女性私電影

現在來到極小極小的影廳,「台灣切片」單元!
 
剛講了很多國際影片,現在終於回到台灣。
 
這次「台灣切片」是以女性作為主題,有請木材介紹~
 
我是一個男性(笑),做這個單元有點戰戰兢兢,因為我的同事都是女性,所以有滿多討論的。我一開始選擇了一個錯誤的策展方法,想藉由台灣女性創作者的影片,建構一個比較general的台灣女性形象,後來就被打槍。這個單元主要是想去回應、找到台灣紀錄片史上比較少被討論的方式或觀點,之前做過實驗電影,上一屆則是原住民族的創作,這次就想到女性創作的作品是不是有些特點?跟紀錄片的特性是不是可以結合?後來就發現紀錄片以前都是講大事件、社會運動、政治等,相對來說很雄性,可是女性如果在這個脈絡下拿到攝影機,是不是可以講一些自己以前不太能講的事情?譬如說女性的身體經驗過去比較少被談,當然有文學等形式,但在各種題材中還是相對被看輕、被忽略。
 
像簡偉斯導演在1993年有一部很重要的片叫《等待月事的女人》,在講女人的月經如何影響情緒、身體,我就從這個概念發想,也許我們可以從私電影出發,去聚焦女性如何用攝影機講她們在這個社會位置下,不太能講或不太被關注的題材。這個策畫比較像是一種爬梳,從90年代開始到近代,用這種個人紀錄片的方式去看台灣的女性、母親或身邊的故事會是怎樣的。
 
像木材剛剛說的,他是生理男性嘛,雖然我們不應該以這種身分政治作為唯一的依歸,但同樣我們也想聽聽生理女性選片人敏容的想法。譬如敏容作為生理女性,認為有女性的視角嗎?你如何去看待女性私電影、女性紀錄片這個題目?
 
我覺得應該要用另一篇文章或講座論壇來討論。之前只看影片,沒有太多背景,剛聽木材講才比較知道後面的想法,覺得有很多可以再延伸討論的。我當時看到大概70-80%的時候,第一個想法是我們什麼時候才會看到男性私電影?這批影片裡面不斷出現一些主題,例如母女關係一直是很大的一個問題,還有很多身體的問題跟性以及月經、慾望 、家庭關係,讓我那時在想,是什麼原因產生女性私電影?是因為主流的世界或空間沒辦法談嗎?還是女性比較敏感?我覺得有蠻多可以討論的。
 
我自己覺得在心理、成長上一直被當作第二性,讓我有點驚訝,因為這已經是上個世紀、60年代的事情。我在看影片時覺得有些好、有些壞,譬如周旭薇的《國家大事》,還有《血日記》在講生理期,覺得不管對於關係、照顧以及女性身體每個月需要面對的變化,其實社會上已經有一些改變,但就這個社會的兩性關係而言,厭女已經是愈來愈理所當然的態度。
 
我在看這個單元的時候一方面有點驚訝,女性的困擾或一直縈繞在腦海裡的事情那麼相近,我感到某種親密感,同時也感到悲哀,為什麼我們還是一直不斷被這些事情所干擾?那個社會性是什麼?同時也會想問男性同胞們。當然我覺得不能這麼分生理男、生理女,但這些東西是不是有天我們可以不把它當作私密性的東西?不講這些事情有沒有可能是另外一種壓抑?那個空間和空白,我在看的時候真的一直想為何沒有男性私電影?什麼時候我們才會看到這些事?
 
我想呼應一下敏容剛提到比較本質論的東西,我們在做這個單元時其實一直很警醒的想要避免本質的切分。所以不希望讓大家覺得我們立了一個結論,像是女性比較敏感,男性不是。如果回應紀錄片發展史,因為90年代開始可以比較用數位的簡便器材拍攝,男性選擇的拍攝題材可能會是自己身旁的好朋友、研究所同學。
 
吳耀東?或是《唬爛三小》。
 
我想到《唬爛三小》也是某種程度的男性私電影,但也有一種壓抑感在裡頭,可能也是邁入20世紀的一個有趣的方向,男性這些看起來並不私的電影裡到底壓抑了什麼?
 
可能也還是一種性別權力,父權對男性期待的呈現。這個題目真的可以延伸非常多!
 
你們怎麼突然開啟了線上論壇?這個單元的確有一個論壇在5月8日,大家有興趣可以參加。可以再多介紹一些影片嗎?
 
我們這個單元當然有點戰戰兢兢,我只是起個頭,關於性別的討論很複雜。有些作品是在這個爬梳的過程中被挖掘出來,才有機會播映,比如說陳杏芬導演的兩部片:1998年的《》、2008年的《女兒巢》。這是她在念研究所時拍當時的女朋友,《夢》記錄了她們要分開、求學等等過程;《女兒巢》是拍她的女朋友、前女友和女性友人,一起要建構一個以女性為主的家,她們真的去租了一個空間然後打造了一個家,這是這個單元裡面比較罕見的作品,是被我們挖出來的。
 
另一部我想推薦《月亮之旅》,是吳淑然導演2005年的作品,她那時候交了一個尼泊爾男友,也跟著男朋友回到尼泊爾的家,但她發現為什麼到了尼泊爾,男朋友都沒跟家人介紹她是女朋友,但她沒去質疑,還是逆來順受的接受了。可是到了某個程度終於受不了,就跟男友開始爭論、吵架,旁邊的攝影師就問她說,既然你們不是普通朋友,那你為什麼不問他?影片在後製時,使用畫外音去講自己當時的心情。這是我覺得很有意思的,也是比較不容易看到的。
 
當然有些作品很經典,像《我的回家作業》是曾文珍導演拍母親的片。今年還有非常難得的,是許慧如導演過去的作品《雜菜記》和《黑晝記》,是兩部前後對照的作品。《雜菜記》是拍攝父親,《黑晝記》拍父親生病後來離開人世,導演發現自己也生病了,用了一種非常溫柔、感性的視角講自己的家庭關係。導演母親很早就離開,所以她和爸爸的感情非常好,作為女兒如何面對這麼大的變化。這些作品不容易看到,卻有很真實的情感。
 
我要先回應一件事情,我剛講完以後覺得,並不是只有女性才可以講女性作品,女性選片人也一直在選男性作品,我覺得開啟對話都是一件好事。但木材剛剛把我想講的片子講掉了,我是先看《女兒巢》,當時覺得好驚訝,她們四個人想蓋一個自己的家,在桃園龜山的一棟原本只剩下屋頂的老房子,她們一磚一瓦用建材蓋起來。裡頭的家庭關係非常複雜,包括拍攝者本人的前女友、前女友的女友、拍攝者的妹妹,這位女友在和拍攝者前女友交往時,必須接受拍攝者和女友已經不是伴侶關係但有家庭關係了。她們四個人組成了一個家庭,透過這樣去作某種實踐,讓我想到90年代,不只是拉子圈的事,還有社會運動、社會實踐的場景,稍微有點懷舊,但也讓我感到某種熟悉。
 
《雜菜記》和《黑晝記》也讓我覺得蠻有趣,前面一直不斷地看母女之間的愛恨情仇,從這兩部轉到父女。女性看女性的影片真的很掙扎,有些東西真的太親密,看的時候頭也蠻痛的。裡面有趣的是,《雜菜記》一開始讓我覺得她和父親的關係是非常疏離的,《黑晝記》裡面兩個人同時都有了疾病,從疾病想到生命、想到對方是世界上唯一和我有血緣依存的人。如何去照顧對方、讓對方放心?世界上只有我們兩人,彼此如何好好過?用一種非常安靜、身體的方式去處理,我覺得很動人。
 
其他的影片我也都很推薦,但所有的推薦裡面都帶著一種女性個人性的痛苦經驗,可是看到比較早期的影片,也有某整程度的欣喜──我們社會至少有一定程度的進步了。
 
就像剛剛兩位講的,這單元包含許多複雜的情感。除了這些影片,我們這次還有一個平行單元,跟藝術家吳梓安合作。梓安以前曾經對於台灣女性創作者做了一個比較偏媒材、實驗形式的策劃,這次也把梓安策畫的這個單元拿來放映,希望可以和比較紀實的影片互為對照。大家可以看看同樣是女性經驗,同樣這種錯綜複雜的情緒,如何用不同形式去展現?這部分也會和梓安和幾位創作者有一場映後連線論壇。這個單元有兩場論壇,大家可以暢所欲言的分享。
 
吳梓安策畫的單元叫做「從汝浮波瀾:台灣女性實驗電影切片」,大家可以去看這個系列的作品。
 
我們今天這個馬拉松終於看到終點線,大家輕鬆一下看個電視!
xuan_pian_zi_bu_nan_ba_7.jpg

時光台灣:1986—1991「百工圖」系列精選

這個單元叫「時光台灣──百工圖系列精選」,怎麼會有一台電視在客廳?木材解釋一下。
 
這個系列以前是在電視上播的,有點年紀的觀眾可能在電視上看過。孫老師有看過嗎?其實像「時光台灣」單元,我們過去就是以官方主旋律、電視上或官方製造的影像為主,是一個回顧性的單元。今年我們挑選「百工圖」系列作品,是1986至1991年的一系列電視紀錄片,每集大約是22分鐘,第一集在1986年6月播出,總監製為王小棣。它的概念是要介紹各行各業給大家認識,怕你對這個行業有所誤解或偏見,一開始拍攝很多工廠的女工、黑手、護理師、模特兒、DJ等,五年總共有85集,我們精選了15集,會以展覽的形式在新莊的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一樓做展覽性的布置,大家來到這個空間可以自由觀賞這些作品。
 
我知道很多人是楊德昌導演的粉絲,這邊可以Highlight一下《漫畫人》,高重黎導演拍攝,裡面有鄭問、阿推、麥人杰、傑利小子等等,講漫畫人在當年是什麼樣的行業,還訪問到楊德昌導演。大家看片空檔,或是專程去看都蠻好的,回應到的是解嚴前後台灣社會主要對於職業階級和一些意識形態上的精神狀態,有些當然現在看起來會滿荒謬好笑的,但都是一個時代的紀錄。
 
這次百工圖除了展覽之外,還有一個講座,在4月23日開展前,可以讓大家了解一下單元脈絡,再去看展。
 
展期也跟我們影展一樣是5月6日至5月15日。
 
現在我們來到最後一個單元「特別放映」,每次都很想問到底特別在哪,請策展人說明一下。

特別放映

今年「特別放映」有三部片,《離鄉背井去打工》特別之處是今年「傑出貢獻獎」得主李道明老師的紀錄片,2003年的代表作,我們跟李老師討論他的作品那麼多要放哪部,他指定要放這部。
 
第二個特別是《月影歸途》,是一位阿根廷導演拍的片,劇照就是導演本人。他的母親某一年移民去阿根廷,跟阿根廷丈夫生了小孩,後來媽媽毅然決然離開回台灣,留下兩個孩子在阿根廷。兩個小孩長大後不解母親為何離開、父親為何被謀殺,於是來台灣跟母親生活一段時間,拍了這樣一個家庭故事。這部片是台灣跟阿根廷的聯合製作,我們是以這個跨國製作的特別來放映這部片,覺得在台灣放也蠻有意義的,可能這個家族的人都會來現場看。
 
第三個特別是《記憶中的那場停留》,是去年亞洲視野競賽迴響非常好的片《鬼怪與懷孕的樹》導演的舊作,關注美軍在韓國留下的各種遺跡,特別關於性、女性、 性行業提供給美國大兵的狀態。這部片是在2012年拍的,導演也是今年的評審,所以特別放映。這部片非常深沈、女性意識很強,探討跨國殖民在韓國到底留下什麼東西,也可以回應剛剛講到菲律賓的狀態,可以回應整個泛亞洲的狀態。
 
這個單元雖然只有三部片,但我們搭配了一個精彩可期的活動,就是類似一個擂台戰,所謂紀錄片大家可能都有不同的解讀、理解也不同,這次傑出貢獻獎得主李道明老師是在紀錄片論述上的前輩,所以我們除了有李道明老師的映後座談外,還特別舉辦一場「叩問真實:關於紀錄片的幾個難題」講座。
 
只有幾個難題嗎??講座是5月10日在C-LAB舉辦。
 
講者是今天在場的木材和孫松榮老師,老師有沒有想透露的?
 
應該不是叩問,跟李老師提問題,跟他聊聊而已。
 
你為什麼退縮了?哈哈哈。
 
大家應該都非常期待這場講座,到時三位之間可能會產生對話和火花。今天線上賞屋行程也來到了終點。
 
好,那我們要回到大廳!
 
其實還沒有跟大家說,我們直播後等一下會公布房間網址,大家可以進來賞屋。像是玩RPG一樣,玩完記得接任務點選問卷填選。
 
可以親自來賞屋。我們先回大廳囉!
 
等下大家進來可以截圖,證明到此一遊,把截圖分享在貼文下面,讓我們看看你在裡面遊玩的經歷。
 
截圖想看的單元!
 
我們會從中選出五位最有創意的送限定商品──沒有對外販售的口罩和香皂防疫組。

總結

辛苦了!我們現在回到圓桌請大家坐坐。剛剛介紹完所有單元了,每個單元都跟一個主題影展一樣。要不請林木材分享一下,這麼多個單元之間你有看出什麼主題嗎?
 
整體而言有沒有什麼歸納、大方向?請言簡意賅的說一下。
 
我覺得比較像William KENTRIDGE的概念,那種不確定性,還有紀錄片的反叛性格是要去顛覆、挑戰很多事情的概念,是很多單元相通的核心。當然大家自己看片可以體會,但如果你有機會跨單元地看,可以用一種連連看的心情,去體會這些片是不是有帶給你什麼樣共同的感受。
 
我覺得方向上,策展的時候都有回扣到所謂「再見真實」,就是不斷打破原本的定義,去重新闡述一個我們已經知道的事情。我自己看完這些節目,裡面當然有我們比較熟悉的東西,可能是形式或內容上比較傳統的,可是也愈來愈多跨界的東西,不管跨的是媒材、形式或敘事方式都滿豐富的,這個趨勢在我們每屆影展裡愈來愈清楚。另外,因為今年我有選「記錄X記憶:檔案變形記」的片,講檔案影像,後來回顧我們所有的單元,其實真的非常多和檔案影像有關,去作應用或創意思考。看片時我們可以把某一個單元的idea,放在另一個單元去思考,等於跨了單元還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影片。

活動

感謝兩位統整,也提醒一下大家因為疫情,還是沒有國外影人來共襄盛舉,但我們規劃了許多通話、視訊QA,手冊有星號的就是我們還是會用科技的方式把影人的聲音帶到觀眾面前,大家不要錯過星號的場次,都有互動的機會。最後是不是也提醒一下活動的部分。
 
我們還有一個紀錄劇場,過去參加TIDF的觀眾,就會知道紀錄劇場之前是現場的表演,之前也在空總做了一次實驗。今年4月15日至4月17日還是有一個線上紀錄劇場的演出,歡迎大家踴躍參加!另外影展期間的光點華山電影館穿廊,連續兩周末都有影視聽中心的曬書特賣會,歡迎大家去看看跟紀錄片相關的書籍或雜誌!
 
大家拿到手冊後,將活動那幾頁精讀起來,就會發現影展期間有許多精彩的活動會發生。

必必必必看片單

謝謝大家陪我們玩了那麼久,留到最後的朋友有福了!我們有個壓箱寶!剛剛大家都需索無度、貪得無厭講了很多片名,但我們還是逼講者要選出八個心頭好,剛好是我們一套套票的片量。請大家推薦如果預算有限、時間有限,只能買一套套票的話要買哪些片咧?
 
大家其實也可以買四套啦,我們現場有四位講者。
 
如果真的無法割捨的話,今年有一個特別的票種──「時間窮人觀影證」!那我們先進入壓軸重頭戲,大家記得截圖截起來。
 
其實片單上的我都講過了耶!我選的片子都算短的,略過略過。
 
敏容多塞了一部,上面有九部!
 
這些片子剛剛其實也都有說到,要篩成八部滿痛苦的,我當時列了十二、三部慢慢篩下來的。
 
那被刪掉的幾部也講一下好了。
 
不要好了,佔用大家太多的時間!我是在我看的四個單元各選兩部,但我剛剛在每個單元裡都有再多提幾部。
xuan_pian_zi_nan_ba_da_pian_dan_01.jpg xuan_pian_zi_nan_ba_da_pian_dan_02.jpg
 
這邊就是精選中的精選。
 
我選八個節目。《大道之母》因為在記憶單元裡面,自己的單元自己推。我從在念書的時候,只要講到檔案影像運用教科書級的東西,老師都一定會講到這部片。它到現在幾十年的歷史,再回頭去看,很多手法跟運用還是非常有意思,我覺得算是這單元很好的起點。這八部真的很難選,前面兩位老師提到的我也都很推薦,大家真的請趕快截圖。
 
而且《大道之母》這次是放35mm膠卷,從荷蘭檔案庫調過來,大家真的不要錯過!林木材這個太過分了吧,要不要說一下為何無法割捨?
 
尋馬記》講一個波士尼亞的年輕人已經離家很久了,有一天跟著父母回去波士尼亞的小島,認識一個討海人阿伯,因為他母語已經不輪轉、又有口吃,但要跟阿伯溝通,只好比手畫腳。自己、身分認同和國家的尷尬狀態,就在這種很對話或生活的碎片中呈現出來,我覺得很動人,是國際競賽單元的片。
 
另外一部是《藍房子》,我真的很喜歡,是中國導演章夢奇的作品,也不太算是電影作品,它是疫情期間跟德國表演平台合作的線上紀錄劇場,我請她改造一下本來線上的側拍狀態變成影片,你們可以去看一下,我覺得會很震撼、感動。
 
林木材的作弊名單,就是根本買一套套票無法看完。我們今年有一個新票種,請怡君說明一下。
xuan_pian_zi_nan_ba_da_pian_dan_03.jpg xuan_pian_zi_nan_ba_da_pian_dan_04.jpg
 
如果講者們推薦的都想去看,時間真的不夠用,所以我們推出了一個「時間窮人觀影證」。 買了之後在影展期間等於開無敵,想看哪部就看哪部!是限量的,請大家趕快把握,贈送的禮品真的很豐富。
 
原價八千五,但禮品無價!我覺得真的很棒!
 
禮品也是重點沒錯,但你可以享受橫行無阻的爽感!
 
剛剛說有問題都可以在FB上提問,那我們現在接到一些Call-in。第一題:請問《第二次遣返》跟Roxlee的早期作品衝堂的話,要怎麼處理?該選哪部?
 
誰排場次的啊⋯⋯我覺得去看《第二次遣返》好了。
 
《第二次遣返》有映後QA,可以去看一下。第二個問題滿有挑戰性:台灣已有女性影展了,為何還要特別規劃女性私電影?還需要你策嗎?
 
我們是跟他們討教過,女影說你們策很好我們才敢策。我們先去拜過碼頭,女影策展人珮嘉還跟我們分享了非常多經驗,我覺得對於這個單元的形成非常重要。
 
的確有女性影展沒錯,但我們這次是以紀錄片的角度去看。像木材剛提到早年紀錄片常是記錄比較大的政治、名人事件,隨著設備的輕便,大家開始比較容易拍攝,紀錄片有了變化的趨勢,我們在這樣的紀錄片史發展過程中去看女性創作者的作品,從中統整出我們觀察到的現象,其實是站在紀錄片影展的角度去回顧,女性影展的觀眾們也歡迎來看,相信可以看到從不同的角度。
 
還有一個問題:請問鍾跟君自己推薦什麼電影呢?去年的《Memento Stella》看了很喜歡。
 
如果很愛《Memento Stella》,那我真的要推薦《earthearthearth》!雖然孫老師剛剛提到好像可以當它是休息的片刻,但我覺得它跟《Memento Stella》類似的地方是,可能沒有很清楚的敘事線,但你可以用身體去感受,不管是畫面、聲音、光線──一種很純粹在電影院觀影的體驗。放映素材也是全世界唯一的35mm拷貝,我們等於是排隊,好不容易排到這個時段。
 
而且又是在影視聽中心,拜託大家來中心看一下片!
 
同時也很希望大家來看菲律賓單元,乍看可能會覺得琳瑯滿目、感覺有點嚴肅、形式上有點陌生,但真的完全不會!我想特別推薦所有在C-LAB自由入場的場次,那三場都千萬不要錯過,真的都非常精彩,之中可以看到菲律賓歷史脈絡、影像上的表現都很耳目一新。
 
我要推薦的被鍾講完了,其實菲律賓我還滿不熟悉的,但在看完預告、片介,覺得很有魅力、吸引力,視覺感受也充滿活力。這個單元真的蠻難得的,雖然很想掐死邀那麼多片進來的人,但大家真的嘔心瀝血的策畫,也許是僅此一檔,絕無分號了。
 
我還想再加推菲律賓單元的短片輯,大家乍看可能一頭霧水,叫做「電影工作者福利基金會 Mowelfund(80s-90s)與叔叔阿姨電影社(10s-20s)選輯」,是在菲律賓電影發展史中兩個非常重要的社群,一個是1980年代活躍的影像創作社群,一個比較近代,我們特別在這個短片輯中做了一個並置,希望在能有風格上的呼應。這些片子就算不從比較的方向去綜觀,每一部都是出乎想像的好看,希望大家真的不要錯過,歡迎大家來新莊影視聽中心看片。
 
剛剛有觀眾問《月影歸途》和菲律賓衝堂的話怎麼辦?剛不是已經強推菲律賓了嗎?需要講那麼清楚嗎?
 
還有就是《月影歸途》之後會有在台灣上映的可能~
 
但如果想體驗影視聽中心的高規格影廳,還是可以來看看。
 
還有一個非常尖銳、技術性的問題:三個場地移動要抓多少時間?
 
我是建議如果要來影視聽中心看片,可以安排一整天都待在這兒。我們排片時其實有特別規劃,可以在一天內看完肯特里奇的所有影片,或是一天就可參加多場QA。所以若有完整時段,推薦大家來場影視聽中心的電影之旅~
 
也沒那麼誇張啦!今年的場地在影視聽中心、京站威秀、光點華山,你坐藍線,就可以連上光點跟威秀,京站威秀跟影視聽中心又可以透過機捷連起來。另外一個活動場地在空總,在忠孝新生站,也是藍線可連起來,大家可以規劃一下。
 
時間有限,大家還有任何問題都可以透過FB或IG丟給我們,我們都很樂意回答。今天有個驚喜安排,大家看到我們在這空間穿梭,應該很想上來體驗看看。等下會有貼文把Gather Town的連結貼上去,歡迎大家來實際賞屋,賞屋過程可以截圖回在貼文下,我們會精選五個朋友分享、送禮物。
 
剛剛沒有抄到4個講者必看片單的人,在這個空間裡也可以找到,總之推薦大家上來玩。
 
但林木材的推薦片單至今還沒有人找到,所以找到的人贏面很大,可以獲得小禮。
 
時間也差不多了,謝謝大家花了那麼多時間陪伴我們!最後不免俗地來拍個大合照,請大會攝影來拍個照,再提醒一下,等下上來的人別忘了填問卷。
 
謝謝大家一下午的陪伴,歡迎等等繼續在線上互動,也可以進來賞屋。記得截圖、填問卷!
da_he_zhao_.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