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終結者

2017 / 09 / 07
影片

出生於工人階級的希區考克,被塞茨尼克簽署為長期合約的導演,原以為會備受禮遇的希區考克,豈料在首部電影《蝴蝶夢》中,乍見塞茨尼克在片場的權威干預;同樣地,對於出身電影企業家族,三十三歲成立製片廠,三十六歲即以《亂世佳人》成為影壇傳奇,在片場享有絕對控制權的塞茨尼克,也同樣驚於自己首次喪失主導。即將展開的,是一場導演與製片的權力之爭。

卡剝同志

2017 / 09 / 07
影片

「卡剝」(Kapo)是納粹用來奴役、屠殺、壓迫猶太人的基層領導幹部。隨著集中營人口暴增,部分猶太人竟獲得擔任「卡剝」的機會,為納粹的屠殺行為推波助瀾,之後的罪惡也免不了與納粹一起承擔。然而這些納粹幫兇卻激動地為自己的行為辯解,認為在解救同胞前須從納粹手上取得權力!而權力的濫用與可議的本質正是本片所要探討的。

最後的紀錄片

2017 / 09 / 07
影片

究竟什麼是紀錄片?從氧化腐蝕的古老膠捲、到電子遊戲的虛擬實境,本片將帶領觀眾回顧百年來的紀錄片史,跳脫固有的紀錄片文類定義,旁徵博引、大膽實驗,交錯運用電影膠捲、數位影像、乃至Webcam等各類攝像素材,以電腦視窗的概念,把各種史料與攝像科技互相對照、結合,討論新科技帶來的改變與紀錄觀念演進史,揭示新世代影像紀錄的可能性。

波林納吉今與昔

2017 / 09 / 07
影片

1933年,伊文斯和史朵克以比利時的礦冶區波林納吉為背景,拍了部記錄當地居民貧苦生活的影片《波林納吉悲慘生活》。1999年,三十一歲的新銳導演巴提克強重返當年的片中場景,尋找現在的波林納吉。在左派政權統治百年後的現代比利時,波林納吉辛酸依舊。在新舊紀錄片影像的交錯中,黑白的片段是殘酷的過去,彩色的影像卻更增加現世血淋淋的不堪。

魅力男談人生

2017 / 09 / 07
影片

六十九歲的他,曾經很幸福過:曼妙舞姿的太太、懂事的孩子、永不背離的好友以及傲人的郵票收藏。然而這一切卻畫上句點,因為他沾上了賭博。當積蓄被掏空、家庭破碎、多年的收藏也在被收購一空,他仍不甘寂寞,集郵不成就改集電話卡、失去老伴就風流韻事不斷,經由影像的紀錄,我們也見到了老人對於愛情永恆的追求,以及豁達的人生觀。

建立新車臣

2017 / 09 / 07
影片

一直以來,車臣就被認為是中亞火藥庫或是黑幫橫行的無政府地區,而莫斯科地下反抗組織的諾克亥夫,更是令世人聞風喪膽的車臣黑手黨老大,但他卻是車臣人民心中典型的俠盜英雄。透過影片的追訪,我們也將一睹這位集教父、逃犯、戰爭英雄與公眾管理者等形象於一身的傳奇人物風采,了解百年來糾葛著神秘與驕傲、暴力與血仇的車臣歷史。

媽媽總管

2017 / 09 / 07
影片

作者從二十年前就開始拍攝一個掙扎在貧窮邊緣的家庭,每隔十年記錄一次。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留存下來的影像慢慢溢出了拍攝當時所謂能看見的光澤和含意。影片記錄了隱藏在德國持續增加的貧窮統計數字背後的真實故事,一篇哀愁中帶哲溫柔的平凡家庭史,昔日青春的容顏與今日疲憊的嘆息並置,家常的生活裡竟蘊含了最深沉的蒼涼。

山林的記憶

2017 / 09 / 07
影片

1941年,日軍發動太平洋戰爭,日本微調台灣原住民青成立高砂義勇隊,派遣至南洋戰場上進行叢林游擊戰,多數人一去不返,魂斷異鄉,倖存者在歲月流逝中逐漸凋殘,當年被徵召作戰的台籍日本兵,至今仍未獲得日本政府應有的賠償。五十年前的陳年往事,雖是老一輩台灣人共有的記憶,卻也是時下年輕人所陌生的時代。

死亡先生

2017 / 09 / 07
影片

在世人紛紛為當年集中營慘死的猶太難民而哀悼之時,萊達博士卻於1988年發表了一篇「猶太人大屠殺從未發生過!」的研究論文,畢生致力於死亡研究的萊達博士,在新納粹份子的邀請下,以精密的研究技術,透過集中營現場石塊的檢驗,竟然推論出這樣令輿論譁然的結論,透過影片的探訪,我們也將看到這位死亡先生真正的想法與信仰。

我的回教之旅

2017 / 09 / 07
影片

對伊斯蘭教女人而言,面紗究竟是壓迫還是賦權?有人放棄了面紗,一如導演的母親;繼續沿用的,也大有人在。導演開始了她的旅程,從澳洲出發,走了世界一大圈,和不同階級地區國籍的伊斯蘭教女人對話,試圖拼湊面紗背後.那個屬於回教女人的世界。她們說的故事裡,還有一場場精彩絕倫關乎宗教、國家、性別與認同的辯證對話。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