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以古老的中國寓言作為引子,長期在北京的菲律賓導演榮安娜描繪了一家名為「愚公移山」的酒吧,訪談了酒吧老闆狗子和多位地下樂手,談他們生活在紅色中國接受西方搖滾樂的緣由。他們的生活方式被看成離經叛道,經常受到取締和勒令停業,但狗子樂此不疲,不改其志。榮安娜認為他正像是傳說中的愚公,一點一點搬走社會帶給他的障礙。
李纓導演再次挑戰禁忌,《靖國神社》延續他一貫的冷靜手法,從碩果僅存的鑄造靖國刀的藝匠,到神社前立場各異的右翼和抗議份子,甚至還有台灣的原住民還我祖靈運動份子。在李纓極有耐性的鏡頭下,總能讓緘默者開口,讓狂熱份子從誇誇而談到自曝其短。極為敏感的議題在李纓手上,成了一部面向多元、令人深省的紀錄影片。
中國新銳導演王逸人以驚人的毅力和時間完成的作品,他直接住進了吉林一處偏遠山區的集體農場,那裡收容了約40多名與世隔絕的殘障者、精神障礙者和智障者,他們雖有政府補助卻不足以維生,於是必須自己種地自己求生。王逸人用鏡頭呈現了這群村民口中的傻子的生活樣貌,既不悲憫也不獵奇,頗有德國導演荷索電影的意境。
「為什麼要拍我們?」導演回答,因為精神病患與社會彷彿隔著一片簾幕,他希望以此影片一窺簾後究竟,於是有了一部充滿人情義理味的紀錄片。導演果然安安靜靜地在一旁觀看老醫生如何善解人意地關懷和安撫他的病患,也聽到病人如何娓娓說出自己的病症和重入社會的渴望。穿插其間的,則是醫者和患者為求取生存空間的艱困。
1971年印度與巴基斯坦的戰爭,至今已過30餘年,但仍有數十名印度戰犯仍囚禁在巴基斯坦。以人道主義工作著稱的印度導演薩布里歐.森,鍥而不捨追蹤其中一家三代不肯放棄希望、努力營救家人的過程。尤其著墨於這家人在這漫長等待的歲月中所受的精神煎熬,讓人聯想到台灣現代史上許多無端捲入政治洪流的受難者,及他們堅強的家人。
上屆紀錄片雙年展,新加坡導演陳彬彬以她的《新加坡風》(Singapore Gaga)為我們帶來新加坡趣味十足的街頭聲音,她的新作《備忘錄》企圖心更明確,不僅只是城市風情畫,她要透過訪談和跟拍,帶領觀眾穿透現代化的華美包裝,走進新加坡庶民的生活,讓我們看到這個蕞爾小國有多麼多元的民族組合,又有多麼豐富的生活底蘊。
一個在文化大革命時期被鬥臭的黑五類,如今已垂垂老去,孤獨地躺在醫院裡。他的兒子當年因為成份不好而受盡委曲,也曾大義滅親地批鬥父親,如今在父親生命的最後時刻,他猶豫著要不要與父親和解。一齣人倫悲劇,在看似平淡無奇的生活中演繹著。
故事發生地點是南美國家玻利維亞一處叫做邱洛葛(Choroque)偏遠山區的採礦村落。在父親不在場的家庭裡,女性於18年前開始進入礦坑工作。本片不僅題材別出一格,韓國女導演說故事的好功夫,更成功地捕捉到全球各地勞動女性汗水與喜悅交織的人生經歷。
在西方世界與穆斯林的對立氛圍下,即使是泰國的穆斯林,形象也不免有些負面。這部影片跟隨一位嫁給穆斯林丈夫的泰國女子,走入泰國南方的鄉間,紀錄她一面與丈夫經營他們的婚姻,一面努力學習謹守戒律的生活,對不熟悉穆斯林的妻子而言,一切顯得新鮮奇異,但宗教信仰畢竟只是背景,更重要的還是日日面對的尋常夫妻的家常歲月。
長江三峽大壩的興建造成上百萬中國家庭的遷徙,其中不乏世代務農,離不開土地的樸實農家。秉愛是諸多平凡農婦中的一個,曾以《長江之夢》在紀錄片雙年展得過獎的中國導演馮豔,再度長年跟拍,紀錄秉愛一家人的生活點滴和社區面對的巨變。攝影極佳,小人物的生命力令人動容,一家人在大水淹沒前最後一次摘橘子的影像更讓人鼻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