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記事:粗剪版
Euromaidan. Rough Cut
廣場記事:粗剪版
2013年底,基輔爆發為期三個月的廣場革命,廣場成為戰場,百萬人民上街抗爭,推翻親俄總統。由Docudays UA IHRDFF烏克蘭國際人權紀錄片影展製作,邀請多名導演,從各自角度出發,按時序接力交代整起事件。有別於常見革命敘事的明確激昂,電影以「粗剪」為隱喻,指涉國家狀態的混沌未明,捕捉歷史節點的當下複雜性。
「這場革命歷時三個月,從民眾憤怒抗爭到全國團結,從人們頭戴鍋具到身著防護衣並持棒護身,也從勝利的激昂到為革命烈士們哀悼。這場革命是我們重拾尊嚴的爆發,是熱愛自由的展現,也是我們為終於意識到現況而付出的痛苦代價,它是烏克蘭現代歷史的誕生。於是今年,我們決定不要有開幕片,因為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國家現正發生的改變。我們決定請拍攝烏克蘭街頭抗爭的導演們,分享他們拍下最好的影像紀錄。這些關於廣場革命的電影片段,萬花筒般地形塑了革命,無需贅言。我們獻上這段烏克蘭抗爭的紀年史,透過我們的視角,一同經驗、感受與見證這為期三個月的戰鬥。」——Docudays UA 烏克蘭國際人權紀錄片影展
獨立紀錄片導演,2012年畢業於基輔國立卡爾賓科-卡里戲劇電影電視大學,主修電影導演。2013年赴華依達電影學校就讀。執導多部紀錄短片,參與多部集錦紀錄片計畫,協助紀錄片《The Trial: The State of Russia vs Oleg Sentsov》的烏克蘭部分拍攝。2019年執導個人紀錄長片《Askania Reserve》,在Docudays UA烏克蘭國際人權紀錄片影展獲得學生評審團獎。
電影編導兼剪輯師。1989年生於烏克蘭西方城市盧茨克,就讀基輔莫希拉學院期間,初學生物,再學新聞;後赴莫斯科學電影,師從Marina Razbezhkina與Mikhail Ugarov。2012年起成為紀錄片工作者,現從事紀錄片教學,並且跨足劇情片製作,探索虛實混合可能,深受評論界關注。首部劇情長片《青春請閉眼》即獲柏林影展水晶熊獎,並在烏克蘭電影學院獎拿下最佳影片、導演、劇本等多項大獎。
1982年生於烏克蘭的赫爾松,基輔國立卡爾賓科-卡里戲劇電影電視大學畢業,師承烏克蘭名導Yuri Ilyenko。曾拍攝多部紀錄片、短片、MV,亦寫過小說,舉辦當代藝術展覽。現為Docudays UA國際人權影展的藝術部總監。紀錄片《Ukrainian Sheriffs》代表烏克蘭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首部劇情長片《歡迎蒞臨荒涼小鎮》在全球超過50個影展放映。2019年獲頒烏克蘭最高文藝榮譽謝甫琴科國家獎。
1987年出生,2009年畢業於基輔國立理工大學,主修熱能工程,2007-2012年在基輔國立卡爾賓科-卡里戲劇電影電視大學的Mykhailo Pavlov工作坊研修電影導演。2013年執導劇情短片《Alcoholic》。2013年廣場革命發生後,成為公民媒體組織「Babylon'13」一員。2016年執導首部紀錄長片《Ten Seconds》,在Docudays UA烏克蘭國際人權紀錄片影展獲得Andriy Matrosov獎。
1988年出生,紀錄片導演兼攝影師。參與攝影工作的紀錄片,包括獲得盧卡諾影展評審團特別提及的《基輔/莫斯科》、入圍俄羅斯電影學院Nika獎最佳紀錄片的《Rastorguev》。
1979年生於烏克蘭中南部的第聶伯羅,童年成長於俄羅斯聯邦東北方的薩哈共和國。1999年畢業於醫學院,任職醫療助理。2001年起投身攝影,擔任多家報社、雜誌的攝影記者,除了烏克蘭外,也曾赴伊朗、阿富汗、亞塞拜然、巴西、賴比瑞亞、喬治亞、俄羅斯、拉脫維亞等地攝影。2011年起致力於紀錄片拍攝,2014年與阿歷克希‧索洛多諾夫、狄米崔‧史托伊考共同執導關於廣場革命的紀錄片《All Things Ablaze》。
1985年生於基輔,曾任攝影師,為烏克蘭多家報社與通訊社、路透社、歐洲新聞圖片社、世界衛生組織等不同單位提供新聞照片。2010年跨足電影拍攝,擔任紀錄片攝影師,後續成立「Ukrainian Video Reportage」小組,專門拍攝新聞短片。2014年與歐烈克山德・泰肯斯克耶、狄米崔・史托伊考共同執導關於廣場革命的紀錄片《All Things Ablaze》,入選德國萊比錫紀錄片與動畫影展。
1982年出生,為多家烏克蘭國內外新聞媒體擔任攝影師。與歐烈克山德・泰肯斯克耶、阿歷克希・索洛多諾夫共同執導關於廣場革命的紀錄片《All Things Ablaze》,入選德國萊比錫紀錄片與動畫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