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時間積累,綻放多元、成熟而老練的面貌──第14屆TIDF台灣競賽觀察

本屆台灣競賽的參賽作品,整體在內容及形式風格上呈現多元的趨向,持續呼應當代紀錄片不斷拓寬的定義和疆界,而最終脫穎而出的15部作品則在這個多元基底之上,展現出成熟而老練的面貌。 會說「成熟而老練」,「時間」是其中的關鍵詞──無論是生理的時間或物理的時間。生理的時間,...

憂鬱與希望的十年──談本屆烏克蘭紀錄片

以2014年的《 廣場紀事:粗剪版 》為始,本單元共精選六部攝製於俄烏衝突期間的作品,展現烏克蘭歷經複雜艱辛的十年,人民的反抗意志及影像創作能量依然強韌耀眼。 2014年,俄軍以占領克里米亞作為開端,一路將戰火延燒至烏克蘭東部,並於2022年全面入侵烏克蘭。...

解放記憶──挪用電影的可能與多樣性

2022年第13屆TIDF選擇以「檔案影像」為題,策劃了「記錄X記憶:檔案變形記」,探索紀實創作中如何呈現真實與記憶的手法,本屆影展「 解放與挪用:檔案變形記 」單元延續於此,並轉為專注於廣義檔案影像相關作品展演的專屬單元。作為一個隸屬於視聽典藏中心的紀錄片影展,...

稜鏡般的真實與記憶——記錄小歷史、大日常的小規格電影

銀幕前方的電影史 大多數時候,我們都帶著以35mm標準規格來建置商業映演體系的視角談論「電影」。銀幕後方從產業、導演、明星到主創,總需要美學目光來鞏固電影自二十世紀初拚搏而來的藝術地位。這樣的視野,幾乎宰制我們對於「電影」一詞的想像,更主導了超過半世紀的電影研究。...

記憶不只雙面:焦點影人彼得.克雷克斯及維拉.恰卡紐娃

焦點影人專題或可比為節目整體架構的軸心,透過擇定單一作者的手法風格,聚焦紀錄片創作光譜的特定面向,開啟欲對紀實電影的討論向度。以此思維回顧歷屆TIDF介紹的導演,無論背景與世代,關照世界的視野皆更傾向邊陲;影像語法也跨越類型框架,呈現不同幅度的創新實驗,...

時代的風景,緬甸的真實

猶然記得,在TIDF的籌劃階段,節目小組在思考亞洲專題時陷入長考,雖已有多個選題關照著國家、計畫或特定影人,但在討論過後,總還是難以定案,無法篤定。 巧合的是,在這段時間,我看了趙德胤導演的新作《 診所 》(2023),深深被觸動與啟發。影片聚焦在一間位於緬甸仰光的小診所,...

屬於金門的故事——專訪《金門留念》導演洪淳修

《金門留念》為第二部洪淳修導演執導、以金門事物為題材的紀錄片。在結束《刪海經》的製作後,導演收到一位金門觀眾的回饋,他說:「臺灣從工業、經濟發展開始,發現工業化帶來的環境破壞問題後,才開始提倡環保。我們金門是被迫跳過了工業發展經濟發展,直接進到提倡環境保育的時代。...

專訪《迷霧中的孩子》導演何黎艷

紀錄片《迷霧中的孩子》聚焦在主角琪對於苗族赫蒙搶婚習俗的應對,讓觀眾體會琪一開始的無知到最後的無助。藉由細膩的畫面安排與長時間的貼身拍攝,見證並陪伴女孩們成長與自覺的過程,並令人思考社會現實的呈現與紀錄片倫理兩者應如何拿捏?究竟童年是如何消逝的? 究竟童年是怎麼消失的?...

你看到了什麼顏色——專訪《Pink Mao》導演唐菡

來自中國的唐菡導演,因為出國留學而減少了回國的機會,他形容,每次回國都會有種新鮮感。一次偶然的機會到了上海的商場,發現自己手中的百元紙鈔已漸漸被數位支付取代了。「我當時意識到,手裡這張一百元可能已經開始變得慢慢不可見了,或者進一步地說,貨幣上毛澤東的肖像正在逐漸消失,...

「希望我們都能找到內在的蕩婦」——專訪《胯下情事》導演米蓮.吉雅斯密

《 胯下情事 》作為米蓮.吉雅斯密第一部紀錄片作品,觸及哲學、歷史、性、女性主義及家族事件,那些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也隨著訪談間一來一往的談話逐漸清晰。對話之間我們才得知導演也在學校授課,難怪在引導、互動上十分流暢,談論了許多畫面背後隱含的歷史故事與性別議題,也提及多位哲學家、...
訂閱 RSS - 影人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