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強勢社會逐漸建立,概念上與地理上的主從關係亦緩緩成形,然而誰是主體、誰又是邊緣,端看觀點與意識的立足點。「流離島影」系列係於1999年由「螢火蟲映像體」企劃,由12位不同世代導演,透過實驗性的手法,以「台灣周邊離島」為主體進行創作。本單元則藉由影視聽中心整飭與數位化這些膠卷作品,希冀透過回顧視角,重新思考幾十年來島嶼間面對「本島」與「離島」的想像。

是否顯示
代表圖片

我的綠島

綠島,顧名思義翠綠之島,但它又叫做「火燒島」。今日綠島就如同它的名字一樣充滿矛盾——沉重的政治犯肅殺印記與觀光遊樂勝地並存。本片透過政治犯之女小雲、有憂鬱症狀的藝術工作者阿才,以及當地青年阿德,三個人在綠島的活動與交會,來呈現這個具有多重面貌的迷離之島。  

許綺鷰:「我們用半紀錄半劇情的創作方式,呈現綠島的人文與現況,並重現當年政治犯被放逐、關閉在綠島的氛圍。藉由被紀錄者在不同情境的穿梭與對話,使影片產生時空交錯的況味。而這個況味,正符合現今觀光化之後的綠島所體現的迷離氣息。」

誰來釣魚®?

古人為釣魚台取了有趣又悠閒的名字。但如今,島嶼象徵的意義已不再那麼單純,更不能用「證明是誰擁有的」就可以解決。本片希望能跳脫愛國思想的盲點,從人的觀點出發,去探求屬於這座小島的個人、自然與國家間的衝突和出口。  

陳芯宜:「與其說我在拍攝釣魚台,倒不如說釣魚台在拍攝我,或者釣魚台反射了我。 從來都不覺得釣魚台會對我很重要,到現在(2000)還是這樣,不管我研究了多少有關該島的資料,我愈了解它,就愈不想理它,讓它安安靜靜躺在那是我最大的心願。」

輻射將至

1998年初,鄰近金門島的烏坵被宣布為「核廢料最終儲置場」優先預定地。核廢將至,居民惶恐地抗爭,卻無人聽得懂他們口中的莆田話,核廢陰影侵襲著島嶼。與此同時,台電傳出提供探勘費,腳下的土地與眼前的金錢,搖擺著島民茫然的心。  

周美玲:「⋯⋯然而今天,我們卻仍然以離島人口的稀少做藉口,企圖進一步榨取境內僅存的淨土。 如果不是核廢料的陰影籠罩,島民的生活幾乎是與世無爭、自得其樂的。但輻射將至的陰影,很快籠罩著島嶼,也籠罩了人心。」

馬祖舞影

影片以一位女性舞者的四個舞蹈段落呈現感受,並交叉剪接馬祖人的心聲、軍人到此當兵的心情,以及台灣拍攝者初訪此地的見聞。面對駐軍不斷減少,兩岸情勢渾沌不明,馬祖人對於己身未來充滿不確定感。而馬祖的問題,其實也是台灣的縮影。


簡偉斯:「或許基於一種反動的心情,我告訴自己決不要拍歷史悲情、決不要強調軍人與戰爭,而是問有沒有馬祖人的故事?於是追尋一位舞者的身影,開始了對馬祖的探尋。」

西嶼坪

西嶼坪是澎湖南方四島之一,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島上,從全盛時期200多人定居,到1999年僅剩四戶人家與四名駐島警察。孤立與遺忘是這座島嶼的特質,攝影機凝視被邊緣化的他們,見證生命在此被遺忘,卻也快樂又卑微地生活著。  

朱賢哲:「你只要站在島上一個最高的地方,早上你可以在那裡看日出,下午你可以在那裡看日落。你在一個點,就可以360度把這個島看完了。感覺上,你能著陸的地方很小,可是你的視野又非常、非常的開闊。」

清文不在家

造屋,是清文長久以來最想為父母做的一件事。為了蓋屋,他們用完最後一點現金,清文只好留下未完成的新家,再度離開蘭嶼到台灣工作賺錢。達悟族一年一度的飛魚季即將開始,清文的母親仍不知道孩子會否回家⋯⋯。  

郭珍弟:「這幾年往返台灣與蘭嶼的歲月中,我與清文分享了許多快樂時光。我一心希望為清文在蘭嶼的生活留下一些影像紀錄,也為他量身打造了一個劇本。然而,幾年的等待,當我終於得到一點點拍攝影片的贊助時,他卻已經離開蘭嶼了。」

基隆嶼的青春紀事

對摸不著、看不到它的大多數人來說,基隆嶼是不存在的。除非你信仰,並試著踏上這塊土地。基於對於事實的不確定,造成了對生命的不確定,但往往也因為如此,我們獲得了更多的自由。這是一部記錄意識的紀錄片,也是一部記錄紀錄過程的紀錄片。讓我們對「紀錄」這樣一個名詞加以深刻的思考。  

吳介民:「心變的比身體還快,所以永遠無法記錄下什麼,有時候一直想說,如果讓自己單純一點會不會好些,可是我偏偏就是不願放棄。當所有情況充滿垃圾的時候,你為什麼還在要求精品?島嶼所在的地方是一個婆娑世界,所以完美與缺陷一直並存……。」

鄉愁對話錄

遷村到宜蘭20幾年的陳啓耀說:「每一次到外海捕魚,都想靠近一點看看龜山島,即使多看一眼也好。」所有兒時的記憶、美好的人情味都跟著遷村埋藏在龜山島上。在遷村的島民心中,看著當初被迫離去的家鄉,如今變成遊客「自強活動」的遊樂場,不免透露幾許不忍和不安……。


李泳泉:「我本來以為龜山島跟自己的關係很近⋯⋯事實上卻是一廂情願的,是自己想的。到底應該站在他們的立場,還是我的立場?我的立場又是憑什麼?自己很拿捏不定。這部片子是要替他們講話呢?還是拍得讓大家看了之後,想去那裡觀光呢?到後來,我發現一切都是為自己的鄉愁而拍。」

03:04

沒有變動的時間,沒有目標的等待,沒有期待的期待⋯⋯。金門島上,一桌撞球的碰響、一串電視節目的跳接、一碗泡麵的輕煙、一件迷彩服的陽光、一刻鐘的假寐夢緒。老人等待棺材、小孩等待脫離島嶼、阿兵哥數著饅頭等待退伍。樹等待風、風等待石、石等待歸人、而我等待電影的結束。  

黃庭輔:「這是我的故鄉,當我第一次拿起攝影機為你讚美時,見到的卻是你被遺棄的臉。只有16分鐘,但我的心情如此沉重與恐懼,那個島,想回不知如何回的島嶼, 我想這是部不敢讓(金門)島民看到的電影⋯⋯。」

噤聲三角

人的遷徙史決定了台灣北邊這三座島礁的命運,於是,噤聲許久的「非人」們藉著影片說出另一個真實。實驗性的音樂與影像辯證,呈現對島上面貌的不同詮釋,是試探、適應,是百科全書式說明,也是粗暴的命名——關於這靜默的三角。  

沈可尚:「原本是以一個所謂邊陲發聲的觀點進行這個計畫,現在,我有點擔心這樣的觀點是種妄念。至少對『北方三島』而言,如果我們講的是尊重土地、尊重自然,那麼我們也應該學習真正的放棄。或許以我的觀點……它們的沈默,恐怕才是最適切的發聲。」

時光台灣:流離島影

當強勢社會逐漸建立,概念上與地理上的主從關係亦緩緩成形,然而誰是主體、誰又是邊緣,端看觀點與意識的立足點。「流離島影」系列係於1999年由「螢火蟲映像體」企劃,由12位不同世代導演,透過實驗性的手法,以「台灣周邊離島」為主體進行創作。本單元則藉由影視聽中心整飭與數位化這些膠卷作品,希冀透過回顧視角,重新思考幾十年來島嶼間面對「本島」與「離島」的想像。

影片一覽

南之島之男之島

<The Pratas Islands>...Tong-Sha, an Isle Like a Crab

2000
Taiwan
16min

噤聲三角

Silent Delta

2000
Taiwan
19min

03:04

03:04

2000
Taiwan
17min

鄉愁對話錄

Turtle Island: Nostalgic Voices

2000
Taiwan
21min
2000
Taiwan
17min

清文不在家

Libangbang: Ching-Wen's Not Home

2000
Taiwan
35min

西嶼坪

West Island

2000
Taiwan
31min

馬祖舞影

Shadow Dancing at Ma Tsu

2000
Taiwan
24min

誰來釣魚®?

Who Is Fishing®?

2000
Taiwan
16min

輻射將至

Before the Radiation

2000
Taiwan
24min

浮球

The Floating Ball

1999
Taiwan
24min
訂閱 RSS - 時光台灣:流離島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