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募集8,000多名台灣少年志願前往日本海軍工廠生產軍用飛機。《綠的海平線》在台灣、日本、中國等地,採訪了數十位當事人,搜尋珍貴的歷史檔案和影片,耗費四年時間製作完成。首次擔任紀錄片配音的音樂人林強,以他溫暖而誠懇的聲音,娓娓道來台灣少年工的故事。
1990年代非洲大陸的賴比瑞亞內戰不斷,人民活在弱肉強食的原始狀態中,女性在戰火下還須面對強暴、懷孕和生育的恐懼。本片極難得地讓三個受盡凌虐的女子,為了保命,成為女戰士,過著原始法則主導的恐怖生活,又因為生育和扶養棄嬰等原因,逃離軍隊,努力走自己的路。影片以三位女子的自白為主軸,穿插許多動畫和重演橋段。
卡特琳娜.彼德絲與大提琴家坡里士相戀結婚,共享對藝術的熱情,然而波里士卻突然中風,這對美眷的婚姻生活瞬間結束,卡特琳娜開始面對康復機率極微的先生、極為高昂的醫藥費用,以及她無法料想到的,漫長而瑣碎的復健之路。她選擇拿起攝影機,紀錄先生的中風日記。做為一個病患家屬,她的藝術創作也是支持她生存下去的方式。
所有的影像背後總藏著另一個隱匿不現的圖像。本片引用資料性的報紙、戰爭新聞片、宣傳紀錄片、以及政治犯和某些從未曝光的照片,試圖重新檢視1926至1974年之間長達48年的葡萄牙獨裁政權。導演僅以這些照片和影像片段重新剪輯,完全不添加任何旁白,以古喻今的表達出他對現今政治局勢的想法。
以詩意的手法拍攝三個地區在種族或情感上被驅逐流放的猶太人的生活。他們尋找著應許之地,然而,被逐放的猶太人並沒有真正的家鄉,即使世代居住在烏克蘭的奧德薩,他們一直被視為猶太人;在以色列,他們被視為不折不扣的俄國人;流徙到紐約後,聊堪地形成一個「小奧德薩」,他們的渴望是一個可以稱作家鄉的地方。
生為荷蘭銀行家之子,魯迪年輕時就離開文明世界,跑到南美洲探險,他在人類足跡從未踏至的叢林裡生活,勇於面對未知的冒險與挑戰,成為人們口中的傳奇人物。不過他的孩子對這個叢林裡的家似乎並不太領情,透過他們的眼光談父親,與外界的觀感又不盡相同。這是一部關於追尋理想生活的故事,魯迪意欲逃離的是這個文明世界,或許也可能是他自已。
2002年一位十二歲的秘魯男孩越過赤道來到溫醫生的診療室。這個罹患神經外皮層瘤的小生命與溫醫生多才多藝的兒子有許多相似之處。六年前,他的兒子離奇地在衣櫥裡結束自己的生命,只留下一張令人費解的自白。多年後,溫醫生內斂地對著鏡頭所敘述的往事。身為人父與醫生的他,塵封的回憶隨著影片拍攝漸漸打開,傾聽內心思念的聲音。
加泰隆尼亞地區有個「疊羅漢」大賽的傳統,以400人層層堆疊起高達十公尺的人肉高塔,參賽隊伍盡全力藉此展現社區的團結形象,比賽前的戰術推演、練習,以及全鎮對比賽的狂熱不輸NBA。塔頂角色通常由五歲小孩擔任,然而對一個小孩而言,十公尺的高度實在是個難以跨越的恐懼障礙,全鎮的榮辱似乎全繫於一個五歲小孩的身上?
導演從1974年到2004年,紀錄這個有9個孩子的家庭,30年間貧困卻親密的4部《媽媽總管》家庭生活系列影片。描繪一個德國中下階層的大家庭裡,邁入中年的子女依舊依附著原生家庭,依賴著父母親,不願搬出。這是因為「媽媽總管」強大的聯繫力量使然。然而,世事並非一成不變,家庭的聯繫力在逐漸衰弱中,生病的母親即將死去…。
本片紀錄13個海軍陸戰隊員新兵12週的嚴密去人性化的軍旅生涯,從抵達聖地牙哥的海軍陸戰隊基地開始,咆哮與吶喊的聲音不絕於耳,從基本的疊床鋪被、整裝打包開始,到死亡急行軍的訓練,最後在這些阿兵哥身上僅留下統一化的「殺!殺!把敵人殺光!」影片對軍隊中將人轉化為戰爭機器的訓練有直接且貼近的注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