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將剪輯視為電影創作美學關鍵的導演柏林納較早期的實驗創作。他將大量影像與聲音素材,透過精巧的剪輯,堆砌出看似沒有故事性,卻在仔細推敲後出現萬千妙趣的馬賽克圖像,對比著夢與現實,展現他獨特的技巧與觀點。
科技文明是知識理性的堡壘,或是雲端的神祕幻夢?柏林納以獨特的蒙太奇技法,拼貼洪荒奇景、文字符號、電光殘影與機械意象,搭配傳播學大師麥克魯漢的評論與打字機聲響,以思想與感官的華麗爆炸,帶我們進入電光世紀的神話。
柏林納早期的短片代表作,他將蒐藏多年影像檔案與聲音素材,以獨特的蒙太奇格律,將人類肢體、機械運動、自然奇景、飛鳥野獸的流竄光影合奏成一場超越想像力極限的影像交響曲,擦撞出驚奇連連的奇想火花。
柏林納的首部長片,大量拼貼20至50年代的16釐米家庭影片,虛實穿插著柏林納訪談家人的聲音,如鑲嵌畫般勾勒出自嬰兒、青春期、就業成家的人生歷程。影片的開展如同翻閱家庭相簿,上演的是身旁的熟悉情節。回顧家人幽微關係、情感流動的每個時刻,也預告了他將攝影機對向自己與家人的創作開端。
你當然不認識約瑟夫.卡蘇托。一年有11個月不在家的他,連親人都對他感到陌生。1974年他在車禍中喪生,家屬在遺物裡找到一堆撰寫自傳的材料。對他幾乎一無所知的外孫——導演柏林納,透過這些素材追訪他的往日足跡,拼湊出這個最疏離的家族成員充滿奇特熱情的一生。
柏林納要拍一部關於他父親的紀錄片。父親是一個拘謹沉默、獨善其身的人,認為自己的生平不可能讓任何人感興趣。導演仍咄咄逼人,他想知道父親的根源、個性、愛情,以及為何離婚,父親則質疑兒子拍電影不務正業。雙方的衝突如搏擊,帶著幽默與感傷,當難以啟齒的家庭問題呼之欲出,失控的一切該如何收尾?
艾倫.柏林納很愛自己名字的發音,卻不能適應那麼多人和他一樣叫艾倫.柏林納,於是他發出邀請信給全世界與他同名同姓的人,其中12位應邀到紐約齊聚一堂,分享生活與名字背後的故事。導演將自己放在世界中心,藉著行動、聲音與檔案影像的創意拼貼,讓「唯一」開始分裂,追索姓名之於人類的深刻關係。
一輩子都活在時差裡是什麼感覺?柏林納自己面對鏡頭,探索已困擾他數十年的夜間失眠症。先是遍尋名醫療法以求根治,再來追溯自己一生,挖掘潛在的心理障礙,接著更擴及到創作,思索夜裡奔湧的靈感來源。充滿狂想、瑣碎、內省又神經質的細節,這部片不禁讓我們思考,失眠究竟是災難或是福報?
「要記得如何能夠,不再遺忘。」看著歲月與病痛,混亂了神智,磨損了敏銳,導演以長達五年的時間,記錄下表舅愛德溫.荷尼,一個聰明絕頂卻也冷酷嚴苛的詩人、翻譯家、教授,在生命的遲暮,被阿茲罕默症逐漸奪走的人生智慧與記憶。影片相襯於荷尼創作中豐沛的隱喻、睿智與深情,譜寫出一首名為遺忘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