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簿代表圖
影展資料代表圖

第五電影

以毛利族導演貝瑞・巴克禮的《歌頌第四電影》為本,原文主張原住民影像創作之於「入侵者影像」,應自成一類為「第四電影」。本片以此概念為基礎,透過資料畫面及家庭錄像,彰顯性別、國家及族裔的權力關係,同時疊加作者對影像再現的反思。第五電影更像是高度流動的影像介質,包容了被各種霸權壓抑的聲音。

台北爸爸,紐約媽媽(未完成)

以同志影像聞名的導演陳俊志,一直希望能將自傳體小說《台北爸爸,紐約媽媽》影像化 。眾人在他2018年末離世後,從遺物中發現了初剪版本,片中他展現極強意志深掘家族傷痕,在淚眼朗讀創傷文字之餘,也有父母、手足、親人摯友的現身對話。而已然成形的敘事結構,其實訴說著一個渾身是傷的孤獨靈魂。

為台灣紀錄片發聲─陳俊志2000TIDF身影

2000年,陳俊志導演以《美麗少年》獲得TIDF觀眾票選獎。同年,原住民導演 Mayaw Biho 所辦的「阿美影展」被台北市府處處刁難,於是台灣導演們決定上台受獎時一起「嗆聲」。本片段記錄密謀到行動的過程,也拍下陳俊志領獎時,宣讀抗議信的珍貴畫面。2018年年底陳俊志逝世,僅以本片段紀念他的身影。

 

線上看

 

手足

故居的栗樹下,曾經失散的五兄弟十手連心,再度重聚。二戰時,母親流亡在外,孩子們被迫分離;混亂時局下曾被錯認的孤兒,模糊了國族和血緣的界線。如今兄弟們各自成家,眾人憑著記憶娓娓訴說戰時過往,談話間映射出德國與波蘭之間的複雜歷史,隨著家族之樹開枝散葉,離散和誤解也被時間打磨出最好的結果。

追憶立陶宛之旅

美國前衛電影教父約拿斯.梅卡斯成長於立陶宛,戰爭將他帶往納粹勞動營,自此流離異鄉。跟隨導演的第一人稱旁白和他的第一部16mm攝影機,我們一同回望他的生命日記。影像及聲音節奏充滿律動,時而沉吟哀傷,時而雀躍齊唱,在凝視彼時彼地的新大陸生活的同時,也細數故鄉的一百種模樣。

風景

本片記錄2014年「雨傘運動」至2019年夏天,爆發大規模社會抗爭前,香港五年之間的零碎景象。一段段日常場景捕捉城市裡氛圍的變化、風景中的片刻寧靜,為即將而來的衝突拉開序幕。

佔領立法會

2019年7月1日,示威者們集結,要求港府釋放反送中運動的被捕者。當群眾阻止升旗典禮失敗時,絕望與憤怒升至高點,出現質疑和平抗爭的聲音;同時,另一派主張衝擊立法會的死諫者,則效法台灣「太陽花運動」,成功攻入大樓、佔領立法院。午夜時分到來,警方即將清場,暴力在深夜裡蔓延。

流浪的石頭

獨立搖滾歌手「造槍者」在音樂夥伴因病自殺後,將所有精力投入巡迴演出。在外,他因咆哮自由的異議歌詞與言論,一直受到當局的監控,找不到歸屬感;在家,他掛念著兒子的教育與未來,卻又不時與宗教信仰強烈的母親爭執。在這個處處受限的世界,一位理想主義者如何渴望一個更美的家鄉?

一天

一名背著不同重物的老人,在深山裡不停地走著。導演的攝影機始終緊跟在他的背後,從白天到夜晚,從春天到冬天。走過四季,走回家中。

沖繩夢囈

本片是導演捕捉沖繩「被返還」後風景的嘗試,純粹拍攝來往的人們、動物與地貌風景,呈現盈滿沖繩未盡之戰的視覺和嗅覺記憶,並以8mm膠卷嗅錄那股關於死亡的氣息。受到約拿斯・梅卡斯《追憶立陶宛之旅》的啟發,本片的非敘事結構和間歇的慢動作鏡頭,就像是超越既視感的視覺詩篇。

訂閱 RSS -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