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1949年,在國民政府建立台灣兵役制度之前,孫立人將軍號召成立台灣新軍。當時正是反共抗俄的年代,為了保衛大台灣,4000多名熱血青年,被抽籤或志願參加「台灣軍士教導團」,在高雄接受軍事訓練,期待日後能擔任新軍幹部。但不久,新軍突然接到了「歸休」命令,要他們暫時「歸去休息」。誰知這一待命,卻過了50多年都沒有退伍...
在婆羅洲的熱帶叢林裡,一位伊班族的老父親帶著患病的幼子前往文明都市,期待西方醫學能治療兒子的疾病。但在現代化的醫院裡,男孩接受了電腦掃描與診斷,卻查不出病因。在住院的當夜,父親夢見了雨林和萬物的生命脈動,醒來後,他決定背著孩子再次回到森林,重返他們的主靈之地…
馬拉尼昂州位於巴西東北部,州內民眾藉由從亞馬遜雨林延伸出無數河流的渠道通行,也因此造就了獨特的木造船文化。本片如同水上的公路電影,隨著河流的蜿蜒探索沿岸風光,從多雨的濕地森林到荒漠般的沙丘河灘,藉由許多手工造船的故事,逐漸認識另一種已消失於現代社會中的生活方式,並探討轉化成流行藝術和觀光化的價值意義。
2009年伊朗的總統大選,在首都德黑蘭掀起一股全民參與政治的狂熱氣氛,但340公里遠的南方小城伊斯法罕,卻彷彿是另一個世界,居民生活作息如常,這會是暴風雨前的寧靜嗎?導演藉由「能為你拍張照嗎?」的問候語和人們產生對話,在言談與紀錄之間,進而描繪出伊朗人民在體制影響力下的公私場域及個人精神界線。
「假如一滴露珠能夠反映出整個世界,那一條在拉脫維亞的單車道能否適用?」盧比克斯路雖是拉脫維亞的一條單車專用道,但騎士卻與遛狗民眾共享路權。這條路沒有路牌,路名只供民眾私下稱呼,因為這條路並不被官方承認。影片藉由開放性的紀錄方式,透過單車道著眼人生百態的同時,其實隱含著對拉國政治歷史的豐富隱喻。
他是個居無定所的老流浪漢,但40年前,他是1960年代知名的荷蘭攝影家G.P. Fieret,曾拍攝許多女性肖像作品,照片呈現出獨特的生命氛圍。現今,他的作品價格飛漲,但並未為他個人帶來任何的利益,他常在自己攝影作品上簽名的習慣,反而成為了某種諷刺的沉默象徵。透過攝影師唏噓的一生,窺見創作、藝術、商業間的複雜關係。
政權轉換了,所以住在西伯利亞偏遠地區的每位居民,都需要一張新的大頭照,以便將舊護照替換成新的。一位地方攝影師來回於鄉鎮之間,年長的大叔大嬸不情願地接受拍照。在臨時搭設的攝影白布景前,每張照片都概括這些鄉村居民的生命歷程,透過沉靜觀察的紀錄,詩意地呈現居住在鄉間人民的生命基調與人生觀。
拿起小型攝影機,開始記錄身旁日常的事物擺設,並加上旁白解說,就是為了提前準備明日記憶可能不復在的日子。她患有「阿茲海默症」,但卻把自己的狀況暱稱為「艾達」,透過自拍,也透過外在導演的側拍,本片進入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內心世界,感受著零碎記憶與多變情感的生命狀態。
快2歲大的多洛斯是頭聰明健康的豬,常隨主人外出散步,讓地方居民嘖嘖稱奇,深受小孩喜愛。但多洛斯的主人是位屠夫,靠賣豬肉維生,與多洛斯深厚的感情讓主人陷入兩難,健康的豬同時意味著肉脂鮮美可口?還是該送牠到可以終老一生的小豬天堂樂園呢?影片以幽默動人的節奏,透過多元的角度來觀看豬的命運。
飛機迫降前,因為巨大的壓力,必須先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身邊的孩子。當孩子出生時即患有先天疾病,身為母親該如何面對?本片導演以自拍的方式記錄下自己產子、扶養、帶著兒子一起生活的日記歷程,隨著作者的心靈意志來推展,情感貼近真摯,處處可見身為母親的難為與真愛,以及找尋生命出口的動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