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故事從1930年代院民們栽植樹木開始,一張張無表情的臉孔,或唱或說起他們之於樂生療養院的回憶,因漢生病被迫「以院為家」的院民,在北市捷運局的強制拆遷下,展開了十多年的反迫遷運動。影片以不同主角觀點,透過沉靜影像凝視殘餘院區的空間、地景、物件、檔案,誘發內在感受,撿拾遺像與殘響。
風車詩社,是台灣1930年代出現的現代文學詩人團體,反映了20世紀西方現代主義進入亞洲,先到日本、再至台灣的文化移動路徑,亦經歷了日治中期、皇民化運動、國民政府來台與二二八事件。這部獨特的散文電影全片以重演與檔案影像構成,以豐富素材再現時代視覺與詩人的精神圖像,娓娓道來歷史的艱難。
漂流難民的生命狀態該如何呈現?導演的首部紀錄長片,以實驗手法翻轉了過去處理難民生命政治的作品。影片大膽地以落海難民的身體及其視點作為推進作品的敘述形態:猶如亡者的他,盤旋在歐洲上空,伴隨各國難民,聆聽著他們心聲。試問:還有比死更能夠確切呈顯這種赤裸生命的嗎?
有時候死亡殺不死你,它只是碎裂你的生活。史本因年少的愚蠢罪過而被終生監禁,繫獄至今38年,特別的是,他是位才華洋溢的詩人,語言深富力量。導演與他持續通話通信,暢談創作與詩歌,透過詩意影像、劇場手法和紀錄追索,貼近史本不受禁錮的文學自由心靈,藝術能否解放深牢裡的漫長時光?
一名流浪者選擇葡萄牙北方村莊暫時落腳,不太與人打交道的他,唯獨對著花漾少女分享秘密。他說自己體內住了超過十個人,而她竟然相信這個說法,這究竟是一段美好友誼的開始,還是一場驚心動魄的交會?兩位年輕導演揉合了類似荷索的詩意詭譎以及洛伊安德森的黑色幽默,妄自詮釋了這個謎樣男人的內在世界。
2013年底,數萬民眾湧入烏克蘭首都基輔獨立廣場,抗議親俄派政府貪腐濫權。短短數月,示威規模日益擴大,衝突引爆政府血腥鎮壓,終而形成革命,並意外引發舉世注目的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事件。本片分成兩部份,以調查方式深入前線與民眾生活,對不同國家、城市的人來說,這個政治事件究竟意味著什麼?
非洲剛果民主共和國的金沙薩市,一間沒有信件的郵局,一支總是遲到的消防隊,一座一週不到一班車的車站,三個空間、三組人物,煞有其事的工作者們,在一成不變的平凡中等待再等待。導演以直接而不偏倚的角度,凝視比利時統治後所遺留下的產物,在雕刻這些空白時光的同時,拼貼出一幅魔幻寫實的城市幻夢。
歐洲中部的蕞爾小國「盧森堡」,因為金融業經濟的高度發展,生活富庶,吸引許多外國移工前往這理想中的黃金國度。本片歴時三年拍攝,以優美且精準的鏡頭敘事,記錄呈現四位葡萄牙移工,在南歐經濟崩壞的大環境背景下,帶著各自的問題與理想來到這裡,沉浮於現實和理想之間,描繪出一幅移工群像。
如公路電影般,精準冷靜的鏡頭隨著水罐車巡訪巴西各村落,荒涼的風景中,貧苦民眾排隊等候取水的無奈神情,彷彿一幅肅穆的悲歌素描。乾旱是天災,但水資源的分配不公又算什麼:「在這裡水是黃金」、「水是給人們用的,還是給少數有錢牧場飼養牲畜用的?」導演曾以《法與情》獲得2004 TIDF首獎。
「親近聆聽自然,當一個大地的孩子。」在祕魯淘金熱的高峰,一位擁有與水中神靈溝通能力的安地斯女人,試圖運用她的力量,阻止礦業公司開發破壞這塊被視為大地之母的湖泊。湖水的匱缺,對於務農維生的村民彷彿死刑。在南美洲各地,因開發而引起的環境抗爭持續擴大,小人物對抗大財團,喚回初心是否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