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共有187件作品參賽,最終選出了15部入圍作品。首次入圍的導演們皆展現強悍而驚人的創作能量,其餘則持續關注台灣的各個角落。本單元可看作是近年台灣傑出作品的重要精選。
緬甸北部的某處森林,正由克欽獨立軍(Kachin Independence Army)控制著。這座森林以盛產琥珀聞名,住在森林裡的人民以挖琥珀為生,挖琥珀是他們唯一致富的希望。他們的生活如深不見底的礦洞,不知何時才能看到曙光;在夜裡,還要擔憂緬甸政府軍何時會攻打進來……。
橫跨歐亞大陸的歸途上,沿著鐵路撿拾支離破碎的青春歲月,那是一些泛黃照片的局部放大,也是一個時代的小小縮影。兩段旅程,一趟隨著鐵道橫跨歐亞大陸;另一趟則是從家族照片去回溯戰時生活。隨著火車行進搖晃的節奏,過去和現在的分界逐漸模糊,塵封的回憶於焉浮現……。
35年前,這裡曾是我出生、成長的老木屋;不只是家族三代人的記憶,同時也是我對祖父母最後的記憶。直到長大才明白,長掛在老家大廳上的畫像是我從未見過的阿公。60年來,這張畫像成為家人禁忌,沒人能提及這個男人的名字,或是任何他的過去。這部紀錄片即是關於我們對於他的追尋,以及愛與恨。
幾十年來,我和母親就像是同個屋簷下的陌生人,唯一交集是她為我準備的吃食。我們之間沒有噓寒問暖、沒有母女的心裡話、沒有「我愛你」。在震耳欲聾的沈默之下,藏著母親難以面對及言說的秘密;緊閉的雙唇背後,是令她窒息且擺脫不去的恥辱。我終於鼓起勇氣與她開啟對話,但我真的準備好面對答案了嗎?
四名導演邀請了各自的父親一起拍一部電影,劇本改編自白色恐怖文學作家施明正的故事,四名父親則要演出1980年代的異議分子。一開始,父親們先是試著演出他們想像中的異議分子,卻漸漸地在拍攝的過程中進入自己的回憶,也在自己的故事和異議分子的故事交織後,展開對自我生命經驗的回顧與反思。
一部訴說人與大自然互動的山林故事。電影藉黑熊研究學者黃美秀與團隊的腳步,揭開了台灣黑熊的神秘面紗,但也揭示台灣黑熊悲情的一面;時至今日,在監測攝影下,被捕捉、斷肢或斷掌的黑熊苦難未曾改變。
鄉愁,是心靈想望破碎世界回歸統一的情懷。面對與自己切身相關的家族、家庭之靜照與影片,憶起往日甜美的同時,亦發現記憶與影像持留物所保存的意涵有落差,從而發出:「為什麼我會感到痛苦?」的疑問。以自身作為對象,導演剖析關於「我」這個存在、其肉身、其記憶、其影像,與死亡之間的關係。
放眼環繞台灣的藍色海洋,空蕩蕩地令人傷感。平凡的國民以自力造船,夢想航行在自己國家的海域上。除了詮釋老海人的夢想,亦談及台灣與南島海洋民族文化中對航海復振的觀點;引領島民從廣闊的海洋視野,跨出陸地觀點思維,以海洋民族的精神,共同追尋祖先的海洋記憶,因為「海洋不是阻隔,而是道路」。
因為1995年的一起擄人勒贖撕票案,在沒有犯案直接證據下,徐自強成為16年冤獄的當事人。經歷70多位法官審判,7度被判處死刑、2次無期徒刑,在2016年的更九審時獲判無罪。纏訟21年之久,徐自強辛苦地做著生死交關的人生練習題,而這場尋求真相的旅程,也是一道關於人性與信念的練習題。
在台灣捐贈遺體做為解剖課教材使用的亡者,被尊稱為大體老師,在極度重視亡者身體安葬的亞洲,需要面對親人的不捨,獲得深厚的瞭解與支持。而這樣貢獻的心意,將帶給家人以及醫學院師生什麼改變?「活著」到底是什麼意思?當生命的終點不是身體的毀壞,而是影響力,人們會如何決定自己生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