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中國西南一個有兩千年歷史的安靜小城鎮裡,一條名為西街的街道貫穿過去的老街坊,住著蔣老太太一家人,余迅帶著攝影機進入這個尋常家庭,紀錄了他們的生活。老婆婆經常坐在家門口,抱怨著家境的困厄,也抱怨子孫不孝,而她的兒孫忍受著指點,也各自有著煩惱。導演紀錄了時喜時悲、有時帶點荒謬感的生活的同時,也呈現了中國人的生命觀與家庭觀。
2009年首爾龍山區,因為都更協調未果,被迫驅離的住戶搭起瞭望台、投擲燃燒彈抗議,抗爭僅持續25小時,在公訴檢察官辦公室的行政命令下,警方強行鎮壓,最後造成5名驅離住戶及1名警察死亡。這場悲劇出現後,引起了依法行使公權力與非法暴力抗議,究竟孰是孰非的論辯,在真相與公理之間,論戰持續進行著...
玉門是誕生新中國第一個油田的地方,這裡養育和繁衍了中國現代工業,曾經激蕩著整個民族的光榮與夢想。50多年前,玉門依油建市,鼎盛時期人口達到13萬,半個世紀過去,石油資源枯竭,政府和油田基地相繼搬離,9萬多居民棄城外遷,留在城裡的大多是老人。影片探討中國資源枯竭城市凸顯的社會問題,鏡頭對準了普通市民、敲磚人、牧羊人、守樓人等,關注微末生命的生存和尊嚴,辛酸和無力。
阿仆大已近中年,可他的心還像個孩子,父親十分憐愛這個先天有些智力障礙的兒子。父子二人相依為命。夏天悄悄來臨,果園裡的蘋果漸漸成熟,阿仆大像往常一樣看守著父親的果園。不祥的烏鴉突然出現在果園的上空,兒子開始不安。他穿過蒼翠的松樹林回到山下家中,此時父親已經臥床不起,生命的油燈正緩緩熄滅。
一對交往七年的戀人終於決定結婚,大喜之日將近,婚禮背後的殘酷現實才要浮上檯面,同是腦性痲痹患者的兩人,身處韓國傳統的刻板家庭制度中,女人負責帶孩子打理家務,男人負責賺錢養家,「非正常人」的家庭讓兩人在生活上、社群中將面臨極大的障礙與根深蒂固的歧視,周遭的親友雖然明白兩人真心相愛,然而大家對這對「非正常」伴侶婚姻的驚恐更不亞於擔心。
在「赤柬」摧毀一切之前,1960至1970年代曾經是高棉(柬埔寨舊名)電影的輝煌期,在那段全盛的歲月中,有多達400部的電影作品誕生,但如今僅約30部作品留存。赤柬時期,幾乎所有的演員都遭到殺害,僅有少數導演得以流亡海外,本片導演雖出生於法國,但其祖父正是柬埔寨電影全盛時期的重要製片人,在他決定以電影為一生職志後,發掘那一段幾乎遭到世人遺忘的電影史,也正是他必須再度發掘的故事…
在全球穆斯林人數最多的國家—印尼,終於出現第一部探討女同志的影片,由八位女同志共同執導,他們述說自己的故事,也在彼此的故事中軋上一角。片中以印度史詩皮影戲《摩訶波羅多》中的變性女戰士情節,串起八位導演的故事,在鮮麗的色彩下交織出八位女同志的勇敢與堅毅。片中有紀實、擬真表演以及劇場等,活潑的敘事手法跨越了紀錄片、劇情片與實驗片的界線。
2005年,導演的四子出生後,他開始用攝影機紀錄孩子的生活,鄰里也拜託他記錄下社區的特別慶典,在他記錄同時,以色列政府開始在他的家鄉築起了隔離牆,這讓他的鄉里很憤怒,展開了抗爭的行動,帶頭的正是導演的兩位好友,這段記錄孩子成長與鄉里抗爭的過程,亦逐步改變了他的生活,他的家人兄弟朋友,陸續有人被槍殺或逮捕,每一台破碎的攝影機都代表了一個故事…
來自蒙古的雨果,很小的時候失去爸爸,他的媽媽柳霞因為酗酒,無力撫養孩子,在社會資助下,將雨果送到了無錫免費接受教育。柳霞終日苦悶,馴鹿和酒成了她思念孩子的寄託。一個冬日假期,雨果回到家鄉,此時他已不再是當初離家的那個孩子,而是一個13歲的少年了,面對酗酒的媽媽,詩意的舅舅,純淨的族人,熟悉又陌生的森林,在城市裡長大的雨果有些不知所措。
擁有百年歷史的傳統皮影戲,如今卻因為宗教價值觀等衝突,在馬來西亞吉蘭丹備受威脅,淪為保守國家政策下的受害者。夾雜在藝術與政治之間兩相矛盾傳統藝術,即將面臨文化流失的危機,但這群僅存的皮影戲大師,仍持續堅守文化傳承的責任。影片透過人物訪談與口述歷史,輔以精采的皮影戲演出,不僅帶出傳統文化面對國家政策的衝擊與轉變;沉穩的導演手法,亦展現馬來西亞新浪潮世代又一豐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