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導演弗柯・克普(1944–)生於波羅的海旁的斯德丁——二戰前屬於德國,戰後被劃分為波蘭的領土,更名為斯塞新;原在此地生活的德國人相繼離開。克普從自身的故鄉經驗體察到:外在的政治與戰亂,會迫使一個地方的人事物產生變化,而這些變化,也銘刻在人的成長軌跡與記憶之中。這樣的關懷視角,成為貫穿他紀錄片的創作觀點。
克普在東德時期開始創作,自1970年代起,生涯已累積超過60部作品,包括記錄長達23年的「維茨托克女工」系列、適逢柏林圍牆倒塌與東西德合併的「布蘭登堡三部曲」,而經歷納粹集中營的倖存者、戰亂流離或生活在國境邊陲的人們,也都是他的拍攝對象。這些人常常因為導演一句簡單的提問「你從哪裡來?」而開始真情流露,侃侃而談。
許多人以「地景電影」來定位克普的作品。他雖著眼地緣政治,卻未側重在表面上的複雜局面;他真正關注的是,人與地方的共生關係、變與不變,並從中追尋歷史、文化、政治與自我認同。
習慣從邊陲望向中心的他,也從邊景探究真實。
感謝 支持本單元規劃執行
焦點影人|真實的邊景:弗柯・克普
德國導演弗柯・克普(1944–)生於波羅的海旁的斯德丁——二戰前屬於德國,戰後被劃分為波蘭的領土,更名為斯塞新;原在此地生活的德國人相繼離開。克普從自身的故鄉經驗體察到:外在的政治與戰亂,會迫使一個地方的人事物產生變化,而這些變化,也銘刻在人的成長軌跡與記憶之中。這樣的關懷視角,成為貫穿他紀錄片的創作觀點。
克普在東德時期開始創作,自1970年代起,生涯已累積超過60部作品,包括記錄長達23年的「維茨托克女工」系列、適逢柏林圍牆倒塌與東西德合併的「布蘭登堡三部曲」,而經歷納粹集中營的倖存者、戰亂流離或生活在國境邊陲的人們,也都是他的拍攝對象。這些人常常因為導演一句簡單的提問「你從哪裡來?」而開始真情流露,侃侃而談。
許多人以「地景電影」來定位克普的作品。他雖著眼地緣政治,卻未側重在表面上的複雜局面;他真正關注的是,人與地方的共生關係、變與不變,並從中追尋歷史、文化、政治與自我認同。
習慣從邊陲望向中心的他,也從邊景探究真實。
感謝 支持本單元規劃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