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崇拜毛澤東的吳昊昊希望改變社會,也想移民美國,但努力總是落空,他拍攝大量網路短片,多數與性有關;女友寧寧喜歡藝文,希冀出名賺錢,但成績總是普普。他們兩人約定保持開放性的關係,各自保有自己的情人,對婚姻、生子以及家庭都有不同意見,生活中衝突不斷。在極為貼身、赤裸的鏡頭之下,兩人的靈魂與慾望無處可藏。
大章年輕時到城裡的石英粉廠打工,在多年的艱苦勞動後,被診斷出塵肺病末期。他回到中國西南的山區老家,長期臥病在床,倚靠年邁的父母照顧,而三個還未懂事的孩子,在遊戲之餘會到父親床前,以按摩舒緩病痛,認真的臉龐上透露著無邪天真。大章的生活不會再有改變或期待,但孩子或許會問:生活是什麼?
在香港反送中運動的餘溫下,一群出走異地的港人,在英國尋找各自的命運。一位新手父親,為了新生兒追逐新身份,自身卻困在故土,與上一代華人移民展開一場認同思辯;一位青年告別故友,與在港入獄的朋友過上不同生活,躊躇於海外港人的角色。對離散港人來說,在道別之際與扎根之前,究竟何處可為家?
出國攻讀藝術已十年的導演,短暫回到中國北京家中與親人團聚,百無聊賴的生活如自拍日記般上演,她試著抓住過去的鄉愁記憶,但追尋總是未果,更多的是對家鄉的不適與疏離。在惆悵與詼諧的筆調下,這段旅行更像記錄成為異鄉人的散記。
從六七暴動、文革、六四、九七,到反送中運動,一切發生在他們年輕之時。一人逃離文化大革命,冒死前往香港;一人反殖民、宣揚愛國主義,未成年便成階下囚;另一人支持民主自由,卻換來夢想被坦克輾碎。影片流動於紀實與劇情之間,敘事線也在大時代之間流轉,平行的真實人物,要如何去記述與回憶這無法逆轉的香港宿命?
奧地利長大的華人女孩,為追尋家族歷史,逐步刨入被近代中國遺忘的歷史與傷痛。年年與父母回到中國探望祖父母的她,偶然發現外曾祖父曾從事左翼話劇與電影。她一方面追探上海黃金時代的電影事業,一方面也對比了父系祖先的貧農家庭,在明白文革與家族傷痛的同時,也逐漸了解歷史如何成為世代的傷痕。
陝西遺世獨立的的小村山坡上,導演用鏡頭安靜地觀察、陪伴村裡的工匠們一起幫他的外祖父母建造死後的居所。村人邊工作邊閒聊著古今人物事蹟,導演的旁白則述說著自己的奇異夢境。墳墓是年長者對身後的寄託,也是年輕人對動盪局勢、不明前景躊躇不安的象徵。片中發抒對終將失去傳統的家鄉濃厚依戀的情感,同時,世紀疫情的消息和警戒之語如遙遠的戰火飄盪,透露陣陣的不安和詭譎之情。
印有毛澤東肖像的百元人民幣究竟是紅色?還是粉紅色?人們對顏色的知覺除了個體生理上的差別,更揉合了歷史、性別、文化、政治、意識型態等元素交互作用。從對於手中百元紙幣色彩的質疑出發,透過不同層面解析偶像、符號、再現與權力結構,和形象轉化、瓦解的過程。